6.宫廷智慧
以色列王国历史较短,他们需要学习、借鉴外邦王国的治理经验。古代智慧人多为宫廷谋士,如圣经记载的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哲士”(但以理书2:12)和波斯王的“达时务的明哲人”(以斯帖记1:13—14)。《箴言》中“君道”和“臣道”主要来自外邦君王治理国家和官吏处理政务的明智之学。
(1)君道
君主要以仁爱治国,“王的脸光,使人有生命;王的恩典,好像春云时雨”(16:15,参见19:12),“王因仁慈和诚实,得以保全他的国位,也因仁慈立稳”(20:28)。反之,“无知的君多行暴虐”,“邦国因有罪过,君王就多更换”(28:16,2)。
君王要集思广益:“不先商议,所谋无效;谋士众多,所谋乃成”(15:22)。不能让恶人当政:“除去王面前的恶人,国位就靠公义竖立”
(25:5)。
君王要以智慧听讼裁判,“王的嘴中有神语,审判之时,他的口必不差错”(16:10);“智慧的必能得人”(11:30),“帝王的荣耀在乎民多;君王衰败在乎民少”(14:28)。
君王要善于辨别忠奸真伪,“将事隐秘,乃神的荣耀;将事察清,乃君王的荣耀”(25:2);“君王若听谎言,他的一切臣仆都是奸恶”(29:12),“智慧的王簸散恶人”(20:26)。
君王的谋略要深藏不露,“好像深水,惟明哲人才能汲引出来”(20:5)。“天之高,地之厚,君王之心也测不透”(25:3)。
(2)臣道
臣“不要在王前妄自尊大,不要在大人的位上站立”(25:6);要以智慧和勤政得到君王信任,“智慧的臣子蒙王恩惠”(14:35),“殷勤人的手必掌权”(12:24)。要为君王谋善,不唆使作恶,“谋恶的,岂非走入迷途吗?谋善的,必得慈爱和诚实”(14:22)。
臣要善于劝谏、建言,“口善应付,自觉喜乐,话合其时,何等美好”(15:23)。要劝阻君王作错事,“恒常忍耐,可以劝动君王”(25:15),“王的震怒,如杀人使者;但智慧人能止息王怒”(16:15);尤其要谏阻君王杀人或致命的错误,“人将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人将被杀,你须拦阻”(24:11)。
官吏不能贪赃枉法,“瞻徇恶人的情面,偏断义人的案件,都为不善”(18:5,参见28:21)。“索要贿赂,使国倾败”(29:4),“贪恋财利的,扰害己家;恨恶贿赂的,必得存活”(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