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解释的可错性

十二 圣经解释的可错性

我们需要区别圣经启示与圣经解释。“圣经无错”是对圣经启示的整体判断,而不适用圣经解释。任何人的圣经解释都不是神的智慧,也不是自明的启示,因此是可错的。圣经信仰介于无错的启示与可错的解释之间。《安立甘信条三十九条》第六条说:“圣经包含得救所必需的所有事情,所以凡未载于圣经,或未被圣经证明的,都不必要人信之为信条,或视为得救必需的要求。”[56]凡载于圣经的皆为启示,凡被圣经证明的皆为信经信条,而个人的圣经解释未载于圣经,因此不是无错的启示;除非被信仰群体公认为能被圣经证明,也不是基本无错的信条。

任何人的圣经解释不但事实上经常有错,而且在本性上必然有错。在对人类理性本性的各种哲学反思中,卡尔·波普的意见值得注意。他认为理性的本性是批判自身,一切科学理论都可证伪,通过试错的理性探索,科学理论的逼真度越来越高,但永远不能达到绝对无误的真理。[57]批判理性主义不适用于救赎理性,但适用于人类理性,不适用于启示的真理,但适用于作为科学理论的圣经解释。

圣经解释者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圣经无错论”的维护者虽然符合整体评价的启示,但对词句意义的解释未必符合具体的启示;信仰者虽然符合一些信经信条规定的启示,但未必符合信经信条以外的圣经启示,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反之,圣经批评者可以发现一些字句的真实意义,圣经敌对者也会说出他们不愿意看到的真理,比如,策划杀害耶稣的大祭司该亚法说:“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就是你们的益处”(约翰福音11:50)。再比如,费尔巴哈说,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创造神,这个道理已经包含在二千多年前先知书之中:“偶像是匠人铸造,银匠用金包裹,为它铸造银链。穷乏献不起这样供物的,就拣选不能朽坏的树木,为自己寻找巧匠,立起不能动摇的偶像”(以赛亚书,40:19—20)。无神论和现代宗教学关于人造神的学说,验证了圣经反对偶像崇拜的启示。[58]还比如,敌基督的尼采高呼“上帝死了”,因为他不能容忍“他洞察人的内心、终极的羞辱和丑陋”,“深深刺入我内心最肮脏的隐秘之处”[59];而虔信者黑格尔却看到路德宗早已在“上帝之死”的赞美歌中表达的真理:“这表达出有限、易逝、软弱和否定的人性自身是神性的一个时刻、以及发生在上帝之中的觉悟。”[60]圣经解释者无论持什么立场,应该而且能够进行平等的说理和辩论。愿圣经中的教诲磨炼信仰者的谦卑:“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以赛亚书55:9);愿批判理性约束理性主义者的骄傲:“我认为我是正确的,但我可能有错,而你可能是正确的。无论如何,让我们讨论吧,这样比我们各自坚持自己正确可能更接近正确的理解。”[61]至于本书作者的态度,可由一个中世纪哲学家的祈祷表达:

Respice,Domine,exaudi illumina nos,ostende nobis teipsum.[62]

【注释】

[1]《旧约论丛》下册,周天和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354页。

[2]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02页注。

[3]施特劳斯:《耶稣传》第一卷,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208—209页。

[4]R.Bultmann,Kerygma and Myth,ed.H.Bartsch,New York:Harps & Row,1961,p.5.

[5]E.Troeltsch,Religion in History,Minneapolis,MN:Fortress Press,1991,pp.13-14.

[6]J.Orr,The Problem of the Old Testament,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7,p.61.

[7]R.Bultmann,Jesus and the Word,New York:Scribner,1934,p.8.

[8]K.Barth,The Word of God and the Word of Man,London:Hodder & Stoughton,1928,p.90.

[9]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3,35,37页。

[10]同上书,第118页。

[11]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6、117、121页。

[12]J.Wellhausen,Prolegomena to the History of Ancient Israel,Edinburgh:Adam and Charles Black,1885,p.312.

[13]H.Gunkel,The Legends of Genesis,Chicago,1901.

[14]M.Dibelius,Form Tradition to Gospel,New York:Charles Scriber's Sons,1961,p.295.

[15]G.Bornkamm,etc.,Trad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Matthew,London:SCM,1963,H.Conzelmann,Theology of St.Luck,New York:Harper & Row,1960,W.Marxsen,Mark the Evangelist,New York:Abingdon,1969.

[16]F.Schleiermacher,On Religion,Richmond:John Knox,1969,p.79.

[17]F.Schleiermacher,The Christian Faith,2nd ed.,Philadelphia:Fortress Press,1928,p.265.

[18]S.Kierkegarrd,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 to Philosophical Fragments,vol.1,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5,p.104.

[19]本书中《圣经全书》引文如无特别说明均引自和合本。

[20]J.Wellhausen,Prolegomena to the History of Ancient Israel,pp.331,320.

[21]L.Ryken,“Bible as Literature“,in Foundations for Biblical Interpretation,p.59.

[22]K.R.Gros Louis,etc.eds.,Literary Interpretations of Biblical Narratives,Nashivlle:Abington,vol.1,1977;vol.2,1982.

[23]E.McKnight,Post-Modern Use of the Bible:The Emergence of Reader-Oriented Criticism,Nashville:Abingdon,1988.

[24]P.D.Miscall,The Working of Old Testament Narrative,Philadelphia:Fortress Press,1983.

[25]C.L.Salm,Studies in Salvation History,Englewood Cliffs,NJ.:Printice-Hall,1964.

[26]《罗马书》,魏育青译,四版前言,香港:道风书店1998年版,第17页。

[27]K.Barth,Church Dogmatics,1.2,Edingburgh:T & T Clark,1956,p.527.

[28]据出埃及记3:14译,参见第2章1节3条2款。

[29]普兰丁格:《基督教信念的知识地位》,邢滔滔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321页。

[30]柏拉图:《理想国》,485c—d.

[3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05a35—bl.

[32]《历史与启蒙—莱辛神学文选》,朱雁冰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33]M.Heidegger,Being and Time,Oxford:Basil Blackwell,1962,pp.126,306.

[34]道斯泰尔告诉人们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细节: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作“论真理的本质”讲演的大厅外墙上,赫然刻着“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的箴言。R.J.Dostal,“The Experience of Truth for Gadamer and Heidegger”,in Hermeneutics and Truth,ed.Brice R.Wachterhauser,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4,p.233,note25.

[35]罗素:《西方的智慧》,崔权醴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版,第358页。

[3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页。

[37]G.Ebeling,“The Meaning of‘Bibilical Theology’”,in Word and Faith,London,1963,p.96.

[38]引自奥特《信仰的回答》,李秋零译,香港:道风书店2005年版,第27页。

[3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72页。

[40]德尔图良:《护教篇》,涂世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80页。

[41]B.Pascal,Pensées,New York:Penguin,引自格鲁秀斯《帕斯卡尔》,江绪林译,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页。

[42]英文译作“圆的方”(round square),见A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New York:Anchor Books,1961,p.6.

[43]M.Heidegger,Gesamtausgabe,Bd.Ⅱ/61,Klostermann,1994,s.197.

[44]E.Gilson,The Spirit of Medieval Philosophy,London:Sheed & Ward,1936,p.35.

[45]转引自M.Nédoncelle,Is There a Christian Philosophy?New York:Hawthorn Books,1960,p.97.

[46]G.Gadamer,“Kant and the Question of God”,in Hermeneutics,Religion,and Ethics,New He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9,p.1.

[47]加尔文:《基督教要义》上册,1.4.1,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48]转引自A.N.S.Lane,Interpreting the Bible,Inter-Varsity Press,1997,p.207.

[49]《路德选集》下册,徐庆誉等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9,24页。

[50]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教会宪章》,引自奥特《信仰的回答》,李秋零译,香港:道风书店2005年版,第27页。

[51]S.Davis,The Debate about the Bible,Philadelphia:Westminster,1977.

[52]D.Dockery,The Doctrine of the Bible,Nashville:Convention Press,1991,p.80.

[53]L.Wittgenstein,On Certainty,New York:Harper & Row,1972.

[54]参阅赵敦华《当代英美哲学举要》,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285—291页。

[55]参阅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207—208页。

[56]《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15页。

[57]参阅《赵敦华讲波普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0页。

[58]卡尔·巴特区别了“人的宗教”与“上帝之言”。他说,“最终的,宗教的人类可能性……是一种人的可能性,因此是一种有局限的可能性,与它相对立的是上帝的自由”(《罗马书释义》,香港:道风出版社1998年版,第299页);“启示并不以宗教为起点,而是取缔宗教:宗教在基督的十字架上被处决,这里是它的真正危机”(引自奥特:《信仰的回答》,香港:道风书店2005年版,第354页)。

[59]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引自格鲁秀斯《帕斯卡尔》,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8页。

[60]Hegel,Lectures on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vol 3,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p.326.

[61]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53页。

[62]Anselmus Cantuariensis,Proslogio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