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的总结预言——《玛拉基书》释义

5.继往开来的总结预言——《玛拉基书》释义

《玛拉基书》谴责圣殿祭司亵渎耶和华之名、百姓娶外邦女子、不交纳十一税、追逐商业利益等现象,与《尼希米记》记载宗教改革诸措施被破坏的结局相对应,人们有理由相信《玛拉基书》写于尼希米离开和返回耶路撒冷之间。[47]但该书不只有激励宗教改革的意义,圣经批评者认为本书“非常强调教条和宗教仪式,……因此玛拉基根本上只是后来犹太教学说的先驱”的说法[48],完全是曲解。[49]我们认为,在尼希米宗教改革失败的背景中,《玛拉基书》的主题恰恰是说明仪式和公约等人为措施不能使以色列人真心悔改,只有以后上帝合约的恩典才能挽救摩西律法。

《玛拉基书》的风格属于“决疑式对话”[50](casuistic-dialectic)。平等对话是耶和华与人交流的一贯风格:耶和华与摩西、以利亚、约拿、以赛亚、哈巴谷、耶利米等先知和约伯、哀歌作者对话,消除他们的困惑和软弱;耶和华与偶像崇拜者辩论,揭露他们的荒谬和可耻。《玛拉基书》对话的特殊之处是上帝与之对话的人既不是先知,也不是偶像崇拜者,玛拉基是传达两者对话的“使者”,但不介入对话。[51]理解本书的关键问题是,向上帝发问的人代表何种社会势力?从发问的内容判断,发问者是被掳后的犹大人,而不是外邦人;他们或是祭司,或是异族通婚者,或是对合约失去信心的人。上帝的答复一方面揭露、谴责他们的过错、罪恶,另一方面应许赐予恩典,鼓励他们的信心。回顾被掳后的宗教改革,可以知道耶和华在书中对没有信心的祭司阶层和犹大百姓说话;展望新约时代的拯救,可以知道上帝应许的“那日”指向分别善恶的新的拣选恩典。书中被斥责的圣殿祭司和没有信心的人,在新约时代演变为撒都该人、法利赛人和奋锐党人;而书中应许的被拣选犹太人,成为跟随耶稣的第一批基督信徒。由此观之,《玛拉基书》实为从耶和华一神论经由犹太教向基督论转变的启示纽带。

《玛拉基书》的对话结构犹如四步曲:首先上帝提出问题,然后对方质疑,最后上帝答复;答复再分先两步,先谴责,后应许。我们按照这一模式解释全书的六轮对话。

(1)合约之爱

针对被掳后以色列人信心不足,耶和华重申合约之爱:“我一直爱(āhēbh,和合本译作‘曾爱’,希伯来文句的过去式可译为完成式)你们”(1:2)。无信心的人却说:“你在何事上爱我们呢?”(1:2)这一质疑的历史背景是外族人在犹大地人多势众,上帝似乎帮助他们欺压以色列。

耶和华的答复追溯拣选以色列之爱:“以扫不是雅各的哥哥吗?我却爱雅各,恶以扫”(1:2—3)。《创世记》记载耶和华拣选雅各,却并不憎恶以扫;“恶以扫”不是历史事实,而是对现实中以扫后裔以东人的审判。被掳后以东遭受阿拉伯人拿巴丁族入侵,“他的山岭荒凉”(3),如同先知早已预言的那样。但是,以东人迁徙到耶路撒冷南部山区,建立以希伯仑为首都的以土买国。[52]耶和华的审判是:“任他们建造,我必拆毁。人必称他们的地为罪恶之境;称他们的民为耶和华永远恼怒之民”(4)。上帝对列国审判一般都留有拯救的前景,为什么“永远恼怒”以东人呢?

“永远恼怒”实际上后来落在希律王身上。希律是以东人,他的家族四代为王,统治犹大人,杀害施洗约翰、迫害耶稣和使徒,帮助罗马人镇压犹大人。希律王族被钉在罪恶耻辱柱上,以东人和以土买国消失在历史中。通过耶稣福音,以色列人实现“耶和华在以色列境界之外(mēal)被尊大”(1:5)的美好愿景。mēal在传统的七十子本和拉丁通俗本中被译为“之上”(希腊文hyperánō,拉丁文super),现代译本译为“之外”(beyond)。这两种译法各有寓意:七十子本表示上帝在天国受以色列人崇拜,而现代译本表示上帝对外邦人的拣选之爱。

(2)律法常存

耶和华批评被掳后祭司阶层不像儿子尊敬父亲那样“尊敬我”,不像仆人敬畏主人那样“敬畏我”(6)。祭司质疑:“我们在何事上藐视你的名呢?”(6)上帝指出他们在圣殿中不守规矩的动机和行为:他们以为“耶和华的桌子是可藐视的”,因此“你将污秽的食物献在我的坛上”(7),用“抢夺的、瘸腿的、有病的”(13)的动物祭献,耶和华谴责这是“行诡诈”、“可咒诅的”(14)。

耶和华谴责尼希米后期祭司阶层开始的堕落,一直堕落到新约时代。《玛拉基书》中对祭司阶层“种子”的咒诅,使人联想到耶稣咒诅“法利赛人和文士”的“七祸”(马太福音23:13—29)。祭司阶层不将“荣耀归与我的名”(2:2)堕落为法利赛人和文士“假冒为善”(23:13);祭司阶层“不把诫命放在心上”,堕落为法利赛人和文士不行“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23:23);祭司阶层“偏离正道,使许多人在律法上跌倒”(8),堕落为法利赛人和文士“瞎眼领路”(23:16);祭司阶层“废弃我与利未所立的约”(2:8),堕落为法利赛人和文士内心“充满你们祖宗的恶贯”(23:32)。

耶和华谴责后来堕落为撒都该人、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祭司阶层,但不废弃律法。相反,耶和华应许“我与利未所立的约可以常存”(2:4)。合约并不是专门与利未人订立,但利未人应是执行律法的表率:“真实的律法在他口中,他嘴里没有不义的话。他以平安和正直与我同行,使多人回头离开罪孽”(2:6—7)。在此意义上,“与利未所立的约”代表“生命和平安的约”(2:5)的所有合约。耶稣后来也作出相同的应许,他传的福音“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律法(马太福音5:17)。

(3)婚姻的启示

如前所述,以斯拉、尼希米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要求以色列人与外邦妻子的离异。《玛拉基书》记载耶和华与违反律法的犹太人在此问题上展开争论,这是全书最难理解的部分,因为争论似乎脱离了被掳后的历史境域,返回到人和婚姻起源的原初启示。反方不是普通犹大百姓,他们显然熟知经文,引经据典为异族通婚进行辩护。他们说:“我们岂不都是一位父吗?岂不是一位神所造的吗?我们各人怎么以诡诈待弟兄,背弃了神与我们列祖所立的约呢?”(2:10)他们的理由犹如“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格言,各族人都是上帝的儿女,没有内外之分,犹大人不能用“诡诈”(阳性动词chillēl)对待外族兄弟,外族妻子未必“背弃”(阴性动词bāghadh)以色列与上帝的合约。

耶和华针对“人都是一位神所造的”说法答复说,上帝只用他的灵造一人(即亚当),并不是因为圣灵没有造多人的能力,“乃是他愿人得虔诚的后裔”(2:15)。“虔诚的后裔”指亚当和用他肋骨所造的夏娃的后裔——从塞特到挪亚的谱系(创世记5:1—32)。按我们解释,该隐是夏娃与蛇族人的后代,是人类堕落的第一代;塞特的后代(“神的儿子们”)与外族(“人的女子”)通婚导致早期人类全然堕落(参阅第1章3节5,7条)。《旧约》末篇揭示了开篇的一个重要启示:圣灵从父母到儿女的传递,才能造就出虔诚的后裔。

圣灵的代际传递并不等于生物遗传,“灵”(rûach)是“风气”,是夫妻所在群体的风俗。虔诚群体中从小长大的男女结合,把虔诚风气传给后代。上帝并不笼统反对他拣选的人民与外族通婚,只是反对“娶侍奉外邦神的女子为妻”。“侍奉外邦神的女子”必然要用外邦神的邪灵败坏虔诚群体中的圣灵,滋生崇拜偶像的习俗和不虔诚的后代。因此,耶和华谴责离弃前妻的犹太人抛弃了“你幼年所娶的妻”,“盟约的妻”,耶和华在他俩“中间作见证”的妻,“使前妻叹息哭泣的眼泪遮盖耶和华的坛”(3:12—14)。

法利赛人助长了被掳后异族通婚的风气,他们利用律法中允许休妻的条文,为离弃本族的前妻、另娶外族女子辩护。耶稣照样引用上帝“造男造女”的原初启示反驳他们(马太福音19:4),照样谴责“休妻另娶”的后果是犯“奸淫”(9)即崇拜外族偶像。我们不能用离开历史处境看待圣经的婚姻观和宗教改革时期要求与外族妻子离婚的措施。圣经不笼统地维护妇女权益,或不笼统地反对离婚。离婚的正当理由只有两个:或是犯淫乱(申命记24:1,马太福音5:32),或是夫妻中有一方“不信”,致使儿女“不洁净”(哥林多前书7:7,14—15)。《玛拉基书》与圣经有关婚姻的启示是连贯一致的。

(4)新的拣选恩典

如前所述,以斯拉、尼希米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举行悔罪祈祷仪式。《玛拉基书》强调内心的转变:“现在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3:7)。“转向”(shûbh)的意思是回归。犹大人以为他们回归期间举行仪式已经转向耶和华,反问“我们如何才是转向呢?”(7)耶和华提醒他们,外在仪式从来没有引领以色列人遵行律法,“从你们列祖的日子以来,你们常常偏离我的典章而不遵守”(7)。同样,后来的法利赛人制定日常生活的繁缛礼节,如“不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马太福音9:11)、“禁食”(9:14)、“饭前洗手”(马可福音7:3)、“安息日不治病”(路加福音6:1)等,却不理睬“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3:2)的福音。

以色列史和早期犹太教证明,人心的转向需要新的恩典和圣灵引领。耶和华应许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预备道路。你们所寻求的主,必忽然进入他的殿;立约的使者,就是你们所仰慕的,快要来到”(3:1)。这是预言主基督为人类之罪而流“立约的血”(马太福音26:28)。

《玛拉基书》的旧瓶装着新酒,用旧约的语言表示新约的内容:“犹大和耶路撒冷所献的供物”,指耶稣赎罪的身体(参阅希伯来书2:14—15);“洁净利未人”(3:3)和“你们雅各之子没有死亡”(3:6)指因亚伯拉罕的信而称义的新拣选(参阅加拉太书3:7);而“我耶和华是不改变的”(6),“仿佛古时之日,上古之年”(4)指“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因为“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罗马书11:26,29)。

(5)虔诚奉献

如前所述,尼希米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重申律法规定的十一税。《玛拉基书》阐明十一税的精神含义在于虔诚奉献。那些不交纳十一税的人没有虔诚之心,因而“竟夺取我的供物”(3:8)。这些人强辩说:“我们在何事上夺取你的供物呢?”(8)耶和华要求犹大人“将当纳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仓库,使我家有粮”。“粮”不能理解为供物,因为上帝之国不缺乏、也不需要人的供物,上帝只需要虔诚供奉之心。法利赛人以“捐上十分之一”为义(路加福音18:12),而耶稣以祈求上帝“开恩可怜”的税吏为义(13—14)。耶和华应许要“为你们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与你们”(3:10)。这里“送入”和“倾出”的粮,指天上的精神食粮,正如耶稣所说:“神的粮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赐生命给世界的”(约翰福音6:33)。

(6)公义的太阳

如前所述,被掳后宗教改革失败于信心跌落,用《玛拉基书》中的语言说,无信心的人“用言语烦琐耶和华”(2:17)和“用话顶撞我”(3:13)。“烦琐”(yāga)的意思是“强迫服务”,如“我因你的罪恶服劳,我因你的罪恶厌烦”(以赛亚书43:24)。“顶撞”(chāzaq)有“压倒”、“争胜”的意思,如“王的命令顶撞(‘胜过’)约押和众军长”(撒母耳记下4:4)。犹大人不服气地反问:“我们在何事上烦琐他呢?”(13)耶和华回答说:“你们说:‘凡行恶的,耶和华眼看为善,并且他喜悦他们。’或说:‘公义的神在哪里呢?’”(2:17)没有信心的人强求上帝赐福,否则就质疑上帝的公正。

《玛拉基书》把无信心之人的强辩作一个概括:“侍奉神是徒然的,遵守神所吩咐的,在万军之耶和华面前苦苦斋戒,有什么益处呢?如今我们称狂傲的人为有福,并且行恶的人得建立。他们虽然试探神,却得脱离灾难”(3:14—15)。文中的“苦苦斋戒”(qedhōrannîth)不是禁欲主义,而相当于《约伯记》中的“全身发黑”(qādhar,30:28),以及《诗篇》哀歌中的“哀痛”(qōdhēr hālakh,38:6,42:9,43:2),指身心痛苦。“试探神”指向上帝强求、勒索福分,如以色列人在玛撒的“争闹”(出埃及记17:7)。无信心之人质问上帝说,他们遭受被掳和回归的痛苦代价,上帝回报他们什么益处呢?他们怀疑或不相信上帝惩恶扬善,他们的厄运归咎于上帝,自主作恶以“脱离灾难”。这种论调是依靠暴力、以恶制恶的奋锐党人的思想基础。[53]

面对“上帝不公、作恶有理”的挑战,“敬畏耶和华的彼此谈论”,不知如何应对(3:16)。[54]耶和华“侧耳而听”(16),作出裁决:上帝要“再(shûbh)把善人和恶人、事奉神的人(shaddîq)和不事奉神的人(rāshā)分别出来”(3:18)。“再分别”是新拣选,要把永恒的祝福赐予义人和事奉神的人,让永恒的灾难归于恶人和不事奉神的人。

《玛拉基书》中宣告:“那日临近”(4:1)。“那日”(hayyôm)即其他先知书中的“耶和华的日子”(yôm le YHWH)。研究者常以为这个术语指末日审判,其实旧约先知常用未来“日子”宣告新约时代。在这个时代,恶人不能“脱离灾难”,对他们的惩罚“势如烧着的火炉”,“根本枝条一无存留”(4:1)。对有信心的人来说,这个时代“必有公义的日头出现,其光线有医治(marpē)之能”(4:2)。《新约》的事实证明,“公义的日头”照耀就是耶稣来临,他“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马太福音4:23)。这是任何人间正义不可超越的恩典。

《玛拉基书》结束于上帝的两个应许。第一,摩西律法被永远纪念,“就是我在何烈山为以色列众人所吩咐他的律例典章”(4:4),这是继承旧约的总结。第二,“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4:5),这是迎接新约的预告。500年之后,施洗约翰“有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行在主的前面,叫为父的心转向儿女”(路加福音1:17);施洗约翰宣告了耶稣来临(马可福音1:7)。从圣经启示的观点看,《旧约》最后一章跨越时间,与福音书第一章无隙联结;从拯救史的观点看,被掳后犹大人的宗教改革与新约时代直接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