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国的终结审判
如果说《阿摩司书》是审判以色列国罪恶的开始,那么《何西阿书》宣判以色列国的灭亡。何西阿活到希西家时期(1:1),应该看到以色列国的灭亡。他从耶罗波安二世时起即受到耶和华的话,其间娶妻生儿女,直到后期批评何细亚的错误外交政策(14:3),这说明这本书是长时间默示的记录,应在撒玛利亚陷落之前最后写成。
(1)婚姻的寓意
《何西阿书》用婚姻比喻以色列与上帝的合约关系,何西阿按耶和华指示娶淫妇为妻,体验到妻子不忠贞和背叛的痛苦。这一记录不只是象征性的喻言,或只作精神寓意解释而不必认真地当作事实。先知书中的比喻以事实为依据,把启示寓于历史事件之中。比如,《阿摩司书》和《约珥书》用地震景象描述耶和华的日子,那是因为地震确实发生;他们用“蝗虫”比喻敌军,与当时可能发生的蝗灾相同步;约珥用农业收成比喻耶和华产业,那是因为战争是直接影响农业收成的因素。圣经一再说耶和华是“忌邪的神”,对他的子民“慈爱”,对他们的背叛“发怒”,为他们悔改而“后悔”和“饶恕”。虽然这是用人的语言描述上帝的救赎启示和行动,但如果不体验这些语言震撼心灵的意义,也就不能领会耶和华一神论反对偶像崇拜的坚定、严峻和激烈。因此,耶和华指示何西阿在爱情的背叛和婚姻的失败中,体会以色列人背叛罪孽之深重,以及耶和华忿怒、宽容、慈爱之博大深奥。贝利端纳说,上帝好像是罪人的诤友,“在赦免的整个过程中,我的朋友所担任的角色乃是最难担任的。首当其冲的乃是他。这不是由于他是受侵害的一方:不,乃是我所作的可耻之事令他最难承当。他承当我的耻辱好像是他自己的耻辱。由于他深切地爱我,他比我承当更多的痛苦,因为他比我好,也比我有更深的爱。他的赦免是从这一切崇高的痛苦中出来的。在这赦免背后的乃是这种崇高的爱和因爱而生的痛苦”[18]。指着耶稣说的这段话可用来刻画《何西阿书》的主题思想。
(1)上帝的痛苦和慈爱
耶和华首先指示何西阿“娶淫妇()ēsheth zěnûnîm,‘妓女的女儿’)为妻”(1:2),何西阿娶了一个叫歌篾的女人,她怀孕生三个儿女,耶和华要何西阿“也收那从淫乱所生的儿女”(2),说明这些儿女是歌篾与其他男人淫乱所生。耶和华给大儿子起名“耶斯列”,因为“再过片时”(4),上帝要灭绝在耶斯列起家的耶户王朝,以色列军队要在耶斯列平原被击败(预言公元前722年亚述军队围攻以色列国的决定性战役)。耶和华为二女儿起名为“罗路哈玛”(Lo-Ruhamah,“不被爱”),因为“我必不再爱以色列家,决不赦免他们”(6)。耶和华给三儿子起名为“罗阿米”(Lo-Ammi,“非我民”),“因为你们不作我的子民,我也不作你们的神”(9)。
耶和华借何西阿之口,用妻子的淫乱比喻以色列人的背叛和上帝的忿怒:“她不是我的妻子,我也不是她的丈夫”(2:2)。耶和华揭露“淫乱”和“淫乱所生的儿女”崇拜偶像的原因:巴力是迦南宗教崇拜的主宰大地的农业神和丰产神。以色列人以为“我的饼、水、羊毛、麻、油、酒”(2:5)都是巴力的赏赐,“以此供奉巴力”(8);用耶和华赐予的金银珠宝供奉巴力(8)。上帝的忿怒是理所当然的正义惩罚。
因此,以色列人没有“五谷、新酒”、“羊毛和麻”的收获(9),“毁坏她的葡萄树和无花果树”(12),他们没有庆祝丰收的节日快乐。到了衣不掩体、丑态毕露、大地荒芜、“因渴而死”(3)的时候,她们才知道巴力不值得追求,回归崇拜耶和华:“我要归回前夫,因我那时的光景比如今还好”(7)。“那日”,她们才称呼惟一上帝耶和华是“伊施”()îshî,“我夫”),而不是“巴力”(Baali,“我主”)(16);上帝应许“必聘你永远归我为妻,以仁义、公平、慈爱、怜悯聘你归我”(19)。
为了让何西阿体验上帝与以色列人重新结合的慈爱,耶和华指示何西阿“再次”((ôdh)爱“你的女人”()ishshāh)即歌篾。[19]她同时也“被她的一个“朋友(rēa()所爱”(3:1)。耶和华比喻说,她像以色列人,“虽然偏向别神,喜爱葡萄饼,耶和华还是爱他们”(1)。“别神”指巴力,“葡萄饼”是以色列人自己制作的祭品。为了让她和过去的情人断绝关系,何西阿“用银子十五舍客勒,大麦一贺梅珥半,买她归我”(3:2)。“买”(kārāh)即“赎出”,这笔数目不大的赎价是付给歌篾的生活费,使她能够独居,既不与别人行淫,何西阿也不与她来往。
歌篾的独居比喻以色列人在外地“多日独居”:“无君王或王子、无祭祀或柱像、无以弗得或家中的神像”(3:4)。以色列人正当君王已被邪恶的王子所替代,正当的“祭祀”被偶像的“柱像”(matstsēbhāh)所污染,以弗得的圣物被私立的“神像”(těrāphîm)所败坏,以色列人必须在没有政权和宗教礼仪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净化。只有如此,他们才能回归,“寻求他们的神耶和华和他们的王大卫”(5),得到上帝赐予的恩典。第4—14章在具体的历史境况中判决以色列国,显示上帝惩罚罪恶的公义和拯救罪人的慈爱。
(2)北国的罪恶
在外独居意味以色列人丧失国家,流离失所。以色列人亡国是耶和华安排的计划中的必要环节,但他们必须承担自己的罪责;以色列人亡国是咎由自取。《何西阿书》用“以法莲”代表北国,“以色列”大多数场合也指北国。
北国的罪恶是祭司、先知、君王、首领和民众五种势力的全民犯罪:“你这祭司必日间跌倒,先知也必夜间与你一同跌倒”(4:5);全民的偶像崇拜有如“女儿淫乱”,“新妇行淫”,“与娼妓同居,与妓女一同献祭”(4:14)。偶像崇拜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他们不但“求问木偶”(12),而且崇拜巴力,“在各山顶,各高冈的橡树、杨树、栗树之下献祭烧香”(14),还“用金银为自己制造偶像”(8:4),崇拜“匠人所造的,并不是神”的牛犊(6)。
以色列国君王不但没有正当性,而且没有合法性:“他们立君王,却不由我,他们立首领,我却不认”(8:4)。《何西阿书》用“烤饼”比喻政变从酝酿到爆发:以色列国王朝上下“都是行淫的,像火炉被烤饼的烧热”;潜伏的危机好像“从抟面到发面的时候,暂不使火着旺”(7:4);当君王“宴乐”和“亵慢”时,首领却“因酒的烈性成病”,“心中热如火炉”,“火气炎炎”地发动政变;“众民也热如火炉,烧灭他们的官长。他们的君王都扑倒而死”(7:5—7)。
《阿摩司书》主要谴责社会不公正罪恶,《何西阿书》谴责的社会罪恶更加严重:“这地上无诚实、无良善、无人认识神。但起假誓、不践前言、杀害、偷盗、奸淫、行强暴、杀人流血,接连不断”(4:2)。注意“无良善”的道德罪恶根源在“无人认识神”的宗教罪恶。“基列”这个要塞成为“强盗成群”、“埋伏杀人”的屠场(6:8);祭司在示剑这个崇拜中心结党,“也照样在示剑的路上杀戮”(9);撒玛利亚偶像“显露出来”,表现为“行事虚谎,内有贼人入室偷窃;外有强盗成群骚扰”的社会罪恶。以色列国的奢侈的祭礼不能掩盖他们的罪恶,逃脱上帝惩罚,因为“我喜爱良善,不喜爱祭祀;喜爱认识神,胜于燔祭”(6:6)。
《何西阿书》用基比亚的典故(士师记20章),谴责以色列人打内战,两个王国都有罪责:“犹大的首领如同挪移地界的人”(5:10),而“以法莲深深地败坏,如在基比亚的日子一样”(9:9)。内战的一个后果是与外邦结盟:“以法莲与列邦人搀杂,以法莲是没有翻过的饼”(7:8);“没有翻过的饼”指“一边倒”,加入亚兰阵营。亚兰被亚述灭亡之后,以色列国在亚述和埃及两个大国之间摇摆不定:“以法莲好像鸽子愚蠢无知,他们求告埃及,投奔亚述”(11)。
(3)亡国的教训
错误外交政策是导致以色列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在于背叛耶和华(13:9)。以法莲在以色列人中有较高声望,“从前以法莲说话,人都战兢”(13:1);但他们“在侍奉巴力的事上犯罪,就死了”(1),他们铸造金牛犊更是“罪上加罪”(2)。以色列国崇拜偶像是“自取败坏”,因为“你与我反对,就是反对帮助你的”(9)。
北国君王不得分享“大卫之约”的祝福,他们得到的是“以色列的王必全然灭亡”(10:15)的惩罚。北国建立是为了惩罚所罗门王犯罪,它的灭亡是对更严重犯罪的惩罚;或立或废都是上帝的意志,所以耶和华说:“我在怒气中将王赐你,又在烈怒中将王废去”(11)。
耶和华宣告撒玛利亚将被攻陷:“撒玛利亚必担当自己的罪,因为悖逆她的神。她必倒在刀下,婴孩必被摔死,孕妇必被剖开”(16)。圣经内外并没有亚述人如此暴行的记载,《何西阿书》此前形容以法莲是如同临产孕妇而拒绝“无智慧之子”(13)的帮助,亚述灭绝以色列国好像是把这个愚蠢孕妇和临产的孩子一同杀死。
(4)拯救的应许
以色列国的灭亡不等于以色列人被弃绝。相反,耶和华怜悯地说:“以法莲哪,我怎能舍弃你?以色列啊,我怎能弃绝你?”(11:8)阿摩司曾说以色列城邑被倾覆如所多玛、蛾摩拉(4:11),何西阿却说,以色列不会像“押玛”和“洗扁”那样被毁灭(8)。摩西曾用这四个城市的毁灭代表以色列人违约所受的惩罚(申命记29:23)。阿摩司和何西阿各用两个城市,前者表示近期惩罚,后者表示惩罚之后的拯救:“他撕裂我们,也必医治;他打伤我们,也必缠裹”(6:1)。耶和华最后祝福说:“以色列如甘露”,“如百合花开放,如黎巴嫩的树木扎根”,“荣华如橄榄树,他的香气如黎巴嫩的香柏树”,“发旺如五谷,开花如葡萄树。他的香气如黎巴嫩的酒”(14:5—7)。这些比喻的启示意义如保罗所说:“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因为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罗马书11:26,29)。
虽然《何西阿书》预言两个王国都要受惩罚(5:5,6:4,11;8:14等),但没有明确宣判犹大国灭亡;相反鼓励说:“我却要怜悯犹大家,使他们靠耶和华他们的神得救”(1:7);耶和华规劝犹大国借鉴以色列犯罪的教训:“犹大却不可犯罪。不要往吉甲去,不要上到伯亚文”(4:15),犹大人不要对上帝“犹疑不定”[20](rādh,11:12),“谨守仁爱、公平,常常等候你的神”(12:6)。这些话对希西家的改革无疑有直接的精神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