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奈山下的反叛
以色列人在“雷轰、闪电、角声、山上冒烟”(出埃及记20:18)可畏场景中听到上帝耶和华颁布十诫的声音萦绕在耳,他们却对“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像”(4,5)的严厉命令置若罔闻。摩西在山上听取耶和华合约,他们却在山下掀起一场制造和崇拜偶像的叛乱。“百姓见摩西迟延不下山,就大家聚集到亚伦那里,对他说:‘起来,为我们作神像,可以在我们前面引路,因为领我们出埃及地的那个摩西,我们不知道他遭了什么事’”(32:1)。这段话刻画出百姓的悖逆之心:“起来”使人回想起挪亚子孙修造巴别塔的反叛号召(创世记11:3);“为我们作神像,可以在我们前面引路”,表明他们不承认看到在他们前面引路的“云柱”和“火柱”中有耶和华同在(13:21),不承认耶和华就在他们看到“烟气上腾”、“大地震动”的西奈山顶(19:18);“不知道他遭了什么事”,表明他们既不信任摩西,也不信赖召唤摩西上山的耶和华。亚伦用百姓的金耳环,“铸了一只牛犊,用雕刻的器具作成。他们就说:‘以色列啊,这是领你出埃及地的神’”(32:4)。亚伦还在牛犊面前筑坛,要百姓“向耶和华守节”(5),百姓向金牛犊“献燔祭和平安祭”,在金牛犊面前“吃喝”、“玩耍”(6)。百姓把耶和华领他们出埃及地的恩典和荣耀归于埃及人崇拜的金牛犊,崇拜耶和华之外的“别神”;亚伦要求把金牛犊当作耶和华来祭献,混淆偶像崇拜与耶和华崇拜。不管哪种错误,都是与耶和华刚才颁布的诫命背道而驰的反叛。
“耶和华吩咐摩西说:‘下去吧,因为你的百姓,就是你从埃及地领出来的,已经败坏了。他们快快偏离了我所吩咐的道’”(32:7—8)。“下去吧”使人回想起耶和华制止修建巴别塔的号令;他们的“败坏”是根深蒂固的罪性,“快快”地违背合约是忘恩负义。耶和华于是称以色列人为“你的百姓”,而不是“我的百姓”,不是耶和华、而是摩西把他们领出埃及,表明上帝的忌邪和忿怒。
摩西下山看到偶像崇拜的乱象,大发“烈怒”(32:19),焚烧金牛犊,把它“磨得粉碎”(20)。参与制造和崇拜金牛犊的百姓并不是以色列人全体,“亚伦纵容他们”,亚伦同族人中也有“讥刺”他们的“仇敌”。摩西在营前“凡属耶和华的,都要到我这里来!”一声号令,“利未的子孙都到他那里聚集”(32:26)。利未人遵照摩西指令,“杀他的弟兄与同伴并邻舍”(27),“那一天,百姓中被杀的约有三千”(28)。这场大叛乱遂告平息。
耶和华在摩西下山前有这样的对话。耶和华说:“我看这百姓真是硬着颈项的百姓。你且由着我,我要向他们发烈怒,将他们灭绝,使你的后裔成为大国。”
摩西恳求说:“耶和华啊,你为什么向你的百姓发烈怒呢?这百姓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从埃及地领出来的。为什么使埃及人议论说:‘他领他们出去,是要降祸与他们,把他们杀在山中,将他们从地上除灭。’求你转意,不发你的烈怒;后悔,不降祸与你的百姓。求你记念你的仆人亚伯拉罕、以撒、以色列,你曾指着自己起誓说:‘我必使你们的后裔像天上的星那样多,并且我所应许的这全地,必给你们的后裔,他们要永远承受为业。’”
对话的结果是:“于是耶和华后悔,不把所说的祸降与他的百姓”(32:9—14)。耶和华的“后悔”是拟人化的说法,上帝不是因为摩西的劝说而改变主意的。圣经说:“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33:11)。这里“朋友”指亲密无间的知己,摩西的话是圣灵默示的耶和华的话,“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其实是圣父与圣灵的交流。
耶和华表达了可以灭绝以色列人的两个理由:一是以色列人是“硬着颈项的百姓”,无论怎样都不会悔改;二是灭绝这一代人并不妨碍耶和华实现对族父的应许,耶和华可使摩西的后裔“成为大国”(32:9—10)。圣灵通过摩西之口表达了耶和华饶恕以色列人的两个理由:一是耶和华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神迹和荣耀前功尽弃,为埃及人留下反对耶和华一神论的口实;二是经过四百多年实现了族父后裔“像天上的星那样多”的应许,从现在起不知多少年后摩西的后裔才能达到那么多人数;现在迦南人的罪孽已经满盈,实现应许之地的时间到了(创世记15:16);不能再等几百年。“耶和华后悔”表示耶和华饶恕以色列人的理由。
饶恕不等于迁就硬着颈项的百姓。圣经明确地说,摩西杀以色列人是执行耶和华的意志:“耶和华杀百姓的缘故是因他们同亚伦作了牛犊”(32:35)。杀少数人只是以儆效尤,更重要的是改变大多数以色列人。耶和华对上山赎罪的摩西说:“我的使者必在你前面引路,只是到我追讨的日子,我必追讨他们的罪”(34)。耶和华知道以色列人世世代代还要犯罪,直到最后日子才审判他们的罪。摩西一代的以色列人承担走向应许之地的历史使命,耶和华的使者即圣灵将在“前面引路”。耶和华重新书写法版,接受了耶和华新指示的摩西“面皮发光”(34:30)。耶和华用各项制度和圣洁生活的规则为以色列人引路。
《利未记》最后一章记录耶和华在“你们若遵行我的律例,谨守我的诫命”条件下的赐福(26:3—13),以及在“你们若不听从我,不遵行我的诫命,厌弃我的律例,厌恶我的典章,不遵行我一切的诫命,背弃我的约”条件下的惩罚(14—39);记录耶和华“他们带到仇敌之地”(41)和“记念我与他们先祖所立的约”(45)的应许。此后的旷野经历是以色列人悖逆与耶和华管教的循环,在此循环中,耶和华一步步把以色列人带入应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