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召作先知的痛苦
耶和华对耶利米说:“我未将你造在腹中,我已晓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别你为圣;我已派你作列国的先知”(1:5)。《以赛亚书》记录耶和华召唤“以色列仆人”(49:3)和未来的弥赛亚,都是“自我出胎”(49:1,5)即受选召。耶利米是“以色列仆人”集体的代表,被耶和华立“在列邦列国之上”(1:10)。面对如此重大使命,耶利米以“我是年幼的”(时年约20岁)相推辞,耶和华知道耶利米缺乏的不是年资,而是勇气,于是鼓励他说:“你不要惧怕他们,因为我与你同在,要拯救你”(8)。耶和华还用“一根杏树枝”(shāqēdh)的景象应许耶利米说:“我留意(shōqēdh)保守我的话,使得成就”(12);又用“一个烧开的锅,从北而倾”(13)的景象启发耶利米“发出我的判语攻击”(16)悖逆的犹大人。耶和华赋予耶利米无比坚强的力量,使之“成为坚城、铁柱、铜墙,与全地,和犹大的君王、首领、祭司,并地上的众民反对”(18)。最坚强的先知也将承担最痛苦的使命,耶利米注定要成为苦难的仆人。
(1)耶利米的痛苦使命
耶利米要承担的任务是历史上的先知从未有的,他要在内心的痛苦、挣扎中履行先知的义务,因为耶和华要他传达的话,乃是毁灭耶路撒冷的“判语”。固然,先知书从一开始就谴责南国的罪恶,8世纪的《弥迦书》和《以赛亚书》预言耶路撒冷毁灭,但他们的谴责是为了唤起悔改之心,他们的预言指向不确定的未来;公元前701年耶和华挽救耶路撒冷的奇迹和“我为自己的缘故,又为我仆人大卫的缘故,必保护拯救这城”(以赛亚书37:35)的誓言,为南国带来了一百多年的平安。耶利米现在得到的耶和华的“判语”,却是迫在眉睫、不可逆转的死刑判决:“我言已出,我意已定,必不后悔,也不转意不作”(4:28);“人必称他们为被弃的银渣,因为耶和华已经弃掉他们”(6:30)。耶利米热爱他的同胞和圣城圣殿,他简直不敢,或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他向耶和华诉苦:“哀哉!主耶和华啊,你真是大大地欺哄这百姓和耶路撒冷,说:‘你们必得平安。’其实刀剑害及性命了”(4:10)。耶和华耐心地向耶利米解释他为什么要作出这个令人痛心、也令上帝悲伤的决定。
(2)耶路撒冷被毁原因
2:1—3:5记录约西亚改革之前的启示。耶和华用“争辩”(2:9,29)的语言,回顾他与以色列人“幼年的恩爱,婚姻的爱情”(2:2),质问不知罪的以色列人:“你们的列祖见我有什么不义,竟远离我,随从虚无的神,自己成为虚妄的呢?”(5)“岂有一国换了他的神吗?其实这不是神!但我的百姓将他们的荣耀换了那无益的神”(11);“我栽你是上等的葡萄树,全然是真种子,你怎么向我变为外邦葡萄树的坏枝子呢?”(21)“处女岂能忘记她的妆饰呢?新妇岂能忘记她的美衣呢?我的百姓却忘记了我无数的日子”(32);等等。这一系列质问,不仅义正词严,而且满腔悲愤:“诸天哪,要因此惊奇,极其恐慌,甚为凄凉”(2:12)。即使以色列人的“淫行邪恶玷污了全地”(3:2),耶和华一如既往地信守合约的“爱情”,承诺要“收回”被休的前妻(3:1)。《耶利米书》和《何西阿书》虽然时隔近两个世纪,但记录的上帝之言惊人地一致;而南国重蹈北国拒不悔改招致灭亡的覆辙同样惊人地一致。
“约西亚王在位的时候”(3:6)即约西亚改革时期,耶和华呼唤“背道的儿女”归来(3:14),承诺“你若回来归向我,若从我眼前除掉你可憎的偶像,你就不被迁移”(4:1)。《列王纪下》说,约西亚改革之后,“耶和华向犹大所发猛烈的怒气仍不止息”(23:26)。《西番雅书》也预言:耶和华“必伸手攻击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一切居民”(1:4)。《耶利米书》解释约西亚时期“无人能以熄灭”耶和华的“忿怒”(4:4)的缘故。第一,约西亚虽然彻底清除了外在的偶像,但犹大人“不过是假意归我”,“背道的以色列比奸诈的犹大还显为义”(3:10—11);“虽然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所起的誓实在是假的”(5:2)。第二,约西亚改革没有触及社会不公的积弊:“他们肥胖光润,作恶过甚”,“不为孤儿伸冤”,“也不为穷人辨屈”(4:28)。第三,约西亚外交政策朝秦暮楚,依赖外邦:“你为何在埃及路上,要喝西曷的水呢?你为何在亚述路上,要喝大河的水呢?你自己的恶,必惩治你”(2:18—19)。虽然先知再三说明南国的危险来自北方,约西亚却硬要主动与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为敌。因此,“你必因埃及蒙羞,像从前因亚述蒙羞一样”(2:36)。亚述、巴比伦和埃及分别是“林中的狮子”、“野地的豺狼”和“豹子”;“豹子要在城外窥伺他们,凡出城的必被撕碎”(5:6)。果然,约西亚在米吉多迎战埃及时被杀。
(3)耶利米的悲哀
《历代志》说,约西亚灵柩到达耶路撒冷时,“耶利米为约西亚作哀歌,所有歌唱的男女也唱哀歌”(下35:25)。虽然哀歌现已失传,但《耶利米书》4:18—31表达出那时的哀伤:“你的行动,你的作为,招惹这事,这是你罪恶的结果,实在是苦,是害及你心了”(18),这是对约西亚的哀悼;“我的肺腑啊,我的肺腑啊,我心疼痛!我心在我里面烦躁不安,我不能静默不言,因为我已经听见角声和打仗的喊声”(19),这是为耶路撒冷行将陷落而悲哀;“我观看地,不料,地是空虚混沌;我观看天,天也无光”(23),这是为巴比伦毁坏全地的战争灾难而悲伤。
耶利米被告知,南国将一次又一次受到敌人践踏和掳掠,“像摘葡萄的人摘了又摘,回手放在筐子里”(6:9)。法老尼哥攻入耶路撒冷、掳走约哈斯王只是灾难的开始。然而,埃及军队离开之后,先知和祭司都说“‘平安了!平安了!’”耶利米说:“其实没有平安”(6:14)。虚幻的平安感使南国上下作恶如前,肆无忌惮,毫无悔改,“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一味的贪婪;从先知到祭司,都行事虚谎”(6:13)。
耶路撒冷在毁灭之前积累了以色列人两个王国350多年的历史罪恶。即使如此,耶和华在最后时刻仍然没有放弃挽救的努力。耶和华教训犹大人不要依赖外邦偶像自取其辱,他们却说:“这是枉然。我喜爱别神,我必随从他们”(2:25);耶和华揭露他们杀害无辜,他们却说:“我无辜”,“我没有犯罪”(35);耶和华为他们设立守望者,他们却说:“我们不听”(6:17)。耶和华说:“你们当在耶路撒冷的街上跑来跑去,在宽阔处寻找,看看有一人行公义、求诚实没有?若有,我就赦免这城”(5:1)。这句话类似耶和华与亚伯拉罕的辩论:所多玛若有十个义人,耶和华也不毁灭它(创世记18:32);而耶路撒冷的罪恶甚于所多玛(耶利米哀歌4:6)。只是到了若不灭绝罪恶则公理不容的时刻,耶和华才不得不作出毁灭耶路撒冷的决定:“我岂不因这些事讨罪呢?岂不报复这样的国民呢?”(5:9)上帝的审判天网恢恢,上帝的惩罚疏而不漏,上帝的烈怒无人可逃,于是,一系列灾祸降临到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