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史的终结

2.以色列史的终结

《以斯帖记》被安排在历史书最后一部,并不按时间顺序。《以斯帖记》记载亚哈随鲁王在位第三年(1:3)至“亚哈随鲁王十二年”(3:7)十二月(9:1)即484至474年3月发生的事情,而《尼希米记》的记事到“亚达薛西王三十二年”(5:14)即公元前432年之后的某个时候。但我们有理由把《以斯帖记》当作以色列史的终结,因为本书主题是末底改挫败宰相哈曼阴谋灭绝犹太人的事件,这是以色列人与亚玛力人长达千年冲突的最终结局。《以斯帖记》7次强调末底改是“犹太人”(2:5,5:13,6:10,8:7,9:29,31;10:3),4次强调哈曼是“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3:1,10;8:5;9:24),就是为了交代这场冲突的历史渊源。

亚甲族是“亚玛力王”(撒母耳记上15:8)的家族。亚玛力人是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后遭遇的第一个敌人(出埃及记17:8—13),他们乘以色列人困乏之际,击杀走在队伍后边的人,耶和华要以色列人“将亚玛力的名号从天下涂抹了,不可忘记”(申命记25:18—19)。500年后,撒母耳命令扫罗“灭尽”亚玛力人(撒母耳记上15:3),“扫罗和百姓却怜惜亚甲”(9),扫罗为此失去耶和华赐予的王位。又过了500年,“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当上波斯宰相;而末底改是“便雅悯人基士”的后代,“便雅悯人基士”正是扫罗的父亲(9:1—2)。亚甲王后代与扫罗后代狭路相逢,末底改拒不跪拜权倾朝廷的哈曼。如果只把末底改与哈曼的冲突理解为个人意气之争,或末底改“无法妥协的效忠”[61],那未免太狭隘。约瑟夫说,哈曼因为扫罗杀了他的祖先而决定灭绝犹太人复仇,而不只是报复末底改一个人。[62]《以斯帖记》也明确说,哈曼不是末底改的政敌,而是“犹太人的仇敌”(3:10);哈曼“以为下手害末底改一人是小事,就要灭绝亚哈随鲁王通国所有的犹大人”(3:6)。

但两人的冲突也不只是民族冲突,哈曼要灭绝犹太人的理由是“他们的律例与万民的律例不同”(3:8),这说明,“犹太人仇敌”哈曼仇视的是上帝律法。但他狡猾地对薛西斯隐瞒灭绝的目标是犹太人,只说“有一种民”,“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们与王无益”(3:8)。他利用隐瞒灭绝的目标是犹太人,含糊其辞地指控“有一种民”;他故意把上帝律法与君王法律对立,挑拨离间,说他们“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们与王无益”(3:8)。他用狡诈的手段得到薛西斯灭绝犹太人的许可。

即使在亡国被掳时期,以色列人也没有遭遇全部灭绝的危险,但在和平时期,居住在“从印度直到古实一百二十七省”(8:9)的犹太人即将灭绝。在大难临头之际,上帝再次施行拯救。圣经记载的以色列史结束于“犹大人脱离仇敌得平安、转忧为喜、转悲为乐的吉日”(9:22),而不是尼希米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心忡忡的祷告。拯救的乐观主义可以解释史实在前的《以斯帖记》为什么置于《尼希米记》之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