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恩典战胜命运
《以斯帖书》通篇没有提到耶和华之名,但没有露面的上帝无所不在,他巧妙地安排了哈曼由福变祸、犹太人转危为安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偶然的机遇,但偶然的背后有上帝护佑犹太人的恩典。
大难临头之际,末底改和犹太人都哀求上帝,“禁食”、“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4:1,3),以斯帖在宫中也“禁食三昼三夜”(16)。犹大人保持以色列人在危急时刻哀求耶和华的传统方式。《以斯帖记》没有正面记载上帝的回应,但上帝已默默地安排妥当,正如末底改对以斯帖所说:“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14)的确,瓦实提非理性地“藐视”(1:7)薛西斯的尊严,招致被废黜;主管太监希该在侍选众女中恰巧“喜悦”、“恩待”(2:9)以斯帖,所以她才在被立为王后;末底改在王宫门口偶然知道守门太监杀害薛西斯的阴谋,救了薛西斯的命,史官随意记录了这件事(2:23);以斯帖以“我若死就死吧!”的勇气,违反朝规,擅自进内院见君王(4:16),薛西斯却意外地伸出表示恩准的金杖(5:2);在决定胜负的头一天晚上,薛西斯偶然“睡不着觉”,突然想看历史记录,“正遇见(mātsā()书上写着”末底改当年挽救他之事(6:1—2)。这一切巧合,加上薛西斯的轻率多变的性格,使得他把宠幸从瓦实提转到以斯帖身上,他的宠信从哈曼转向末底改,对以斯帖和末底改言听计从。与此相应,灭绝犹太人的第一道谕旨转变为允许犹太人自卫的第二道谕旨。
与此相反,哈曼迷信不可改变的命运。他通过“普珥”(阿卡德文pûr=希伯来文gôrāl)的掣签来确定全国大屠杀日期,选定在12月即犹太历亚达月(公历2—3月)13日。按照波斯朝廷规矩,谕旨一旦盖印发出就不可更改(但以理书6:8,以斯拉记6:11)。“王同哈曼坐下饮酒”(3:15),安心等待犹太人被灭绝的命运在11个月后到来。殊不知哈曼的掣签为末底改和以斯帖留下充足时间来改变命运。更为要命的是,哈曼不知道以斯帖的“籍贯宗族”(2:20);他为被邀请参加以斯帖预备的筵席而深感荣耀(5:12),得意洋洋地树起“五丈高的木架”,准备第二天吊死末底改。以斯帖在筵席上向薛西斯揭露说,杀害“我和我的本族”的“仇人敌人就是这恶人哈曼”(7:4)。薛西斯震惊离席,惊慌失措的哈曼又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求饶,得了“凌辱王后”的罪名(7:8),被送上自己准备好的绞刑架。
圣经批评者认为太多的偶然巧合纯属虚构的故事[63],而信仰者则相信看似巧合的机缘聚会是上帝的安排。用历史学家的观点看,历史充满偶然巧合,如果没有偶然巧合,希罗多德的《历史》将重写,罗马史将重写,中国的二十四史也将重写。但是,历史的偶然中有原因,反映历史的趋势。圣经史家也这样看拯救史。末底改说,如果以斯帖不出面帮助同胞,“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4:14)。“别处”()acher māqôm)指上帝另有安排。哈曼的偶然错误同样不可避免,如他的妻子和身边的“智慧人”所说:“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他如果是犹太人,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7:13)。末底改和以斯帖的计策只是取得胜利的偶然因素,上帝拯救犹太人的意志才是决定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