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对先知的不同态度
耶户在清洗亚哈家族时株连犹大王室,断绝了以色列国与犹大国的结盟关系。两国各自与亚兰国争战,又彼此打内战,还要重新控制附庸国。圣经记载这一时期大小战役十余次。以色列国转败为胜;而犹大国则转胜为败。两国不同的命运取决于君王对先知的不同态度;以色列国接受教训,尊重、祈求在野的先知帮助;而犹大国蔑视和迫害在朝的先知。
耶和华兴起薛哈以惩罚以色列国,但不能容忍薛哈“践踏他们如禾场上的尘沙”的残酷暴行,“耶和华却因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仍施恩给以色列人,怜恤他们、眷顾他们,不肯灭尽他们”(列王纪下13:23)。“施恩”即合约之爱(chānan),耶和华对以色列人的爱使他们得以在反侵略战争中取得胜利。先知作者说:“耶和华赐给以色列人一位拯救者()yāshā)),使他们脱离亚兰人的手”(13:5)。有的学者依靠圣经外的史料,以为这位拯救者指亚述王阿达德—尼拉里三世(Adad-NirariⅢ,810—783 BC),亚述人侵入亚兰国牵制和削弱了亚兰国攻击以色列国的力量。[11]此说没有看到以色列国击败亚兰国的决定性力量是耶和华福佑,耶和华赐给以色列国的拯救者就是以利沙。
耶户王朝第三代君王约阿施和以色列国其他君王一样“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列王纪下13:11),但他和亚哈王朝的约兰王一样尊重先知以利沙。以利沙临终时,约阿施前来看望,“伏在他脸上哭泣,说:‘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战车马兵啊!’”(14)他重复以利沙看到以利亚升天时的话,祈求以利沙行神迹拯救以色列。
以利沙交给约阿施一把弓,命令他朝东射箭,告诉他这是“耶和华的得胜箭,就是战胜亚兰人的箭”(17)。以利沙的弓箭不正是耶和华赐给以色列人拯救者的象征吗?以利沙命令约阿施向下射击“打地”(17),这个不虔诚的君王不知道绝对服从,不尽力射箭,只射击三次就打住。以利沙对他发怒说:“应当击打五六次,就能攻打亚兰人,直到灭尽。现在只能打败亚兰人三次”(19)。果然如以利沙所说,约阿施在当年亚哈打败亚兰人的亚弗三次打败哈薛的儿子便哈达二世,收复了一些失地(25)。亚兰国的攻击势头暂时被压制,但未灭绝,为日后再次入侵埋下祸患。
犹大国约阿施和亚玛谢两代父子的生平毁誉参半(列王纪下12:2,14:3),两人的共同缺陷是不尊重先知,约阿施死于杀害先知撒迦利亚之罪;亚玛谢虽然早期“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但他“心不专诚”(历代志下25:2),为此,他在战争中先胜后败,最后一败涂地,身败名裂。
为了重新控制以东国,亚玛谢征召国内三百营犹大和便雅悯士兵(25:5),又花钱从以色列国雇佣一百营以法莲士兵(25:6)。[12]“有一个神人来见亚玛谢”,告诉他说:“耶和华不与以色列人以法莲的后裔同在”(历代志下25:7),犹大国可单独取胜。亚玛谢听从先知指示,把以法莲人遣送回国。犹大军队果然大获全胜,杀了一万以东人,又杀死一万名战俘(12)。
亚玛谢把掳来的以东人的“西珥的神像”奉为“自己的神,在他面前叩拜烧香”(历代志下25:14)。先知阻止他崇拜别神,他却蛮横地说:“谁立你作王的谋士呢?你住口吧!为何找打呢?”(16)“王的谋士”本是在朝先知的职责,亚玛谢不听先知的劝阻,先知发出“我知道神定意要灭你”(16)的审判。
果然,亚玛谢挑起内战,自取灭亡。原先被亚玛谢遣散的以法莲游兵散勇心存不满,从各地“攻打犹大各城”,“杀了三千人,抢了许多财物”(25:13)。亚玛谢大概以此为借口向以色列王约阿施宣战。约阿施以“黎巴嫩的蒺藜”(犹大国)和“黎巴嫩的香柏树”(以色列国)的比喻,说明两家曾是儿女亲家,又以“黎巴嫩的野兽”(以法莲士兵)“把蒺藜践踏了”的比喻,婉转表示道歉,并直言劝告亚玛谢不要因为打败了以东人就“心高气傲”,打内战自取灭亡(25:18—19)。
约阿施晓以大义,却没有说服亚玛谢。《历代志下》作者说:“这是出乎神,好将他们交在敌人手里,因为他们寻求以东的神”(25:20)。果然,在自己执意挑起的内战中,亚玛谢战败被俘,以色列国军队攻占耶路撒冷,撤除城墙,掳掠王宫和圣殿,带走人质,预示着后来耶路撒冷被毁之祸。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两国相继灭亡,祸根在咎由自取的内战。约阿施死后,亚玛谢被放回,继续当王15年,但没有威信,名存实亡,终被叛党所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