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奈之约
圣经说,在以色列人住在“正满了四百三十年的那一天,耶和华的军队都从埃及地出来了”(12:41)。但那时的以色列人很难说是一支军队,他们带着大肆掠夺来的“埃及人的财物”(12:36),“又有许多闲杂人,并有羊群牛群”(38),数百万人大迁徙。如果不是耶和华在红海行大神迹,他们根本不堪一击。
渡过红海来到西奈旷野,以色列人刚脱离铁炉时的那种热情和兴奋一下子消退了,在荒凉的野地中,民众士气低落,动辄“发怨言”(出埃及记15:24,16:2,17:3)。耶和华赐予他们甘甜水(16:25)和吗哪(35),他们却不满足,或贪得吗哪而不听从耶和华的“诫命和律法”(16:28),或以贪心地索取来“试探耶和华”(17:2)。以色列人第一次在旷野遭到亚玛力人的袭击,完全依赖耶和华赋予摩西之杖的神迹,“摩西何时举手,以色列人就得胜;何时垂手,亚玛力人就得胜”(17:11),以致需要两人在左右扶住他的手,才得以勉强取胜(12)。百姓每有纠纷都来寻求摩西“在两造之间施行审判”(18:16)。摩西的岳父叶忒罗是米甸的祭司和首领,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他说:“你这作的不好。你和这些百姓必都疲惫,因为这事太重,你独自一人办理不了”(18:18)。摩西接受他的建议,按照外族人的建制,选拔“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管理百姓”(21)。
摩西和他的助手们治理百姓,“要将律例和法度教训他们,指示他们当行的道、当作的事”(18:20)。如何得到“律例”、“法度”、“行道”、“作事”这四项指示呢?叶忒罗祝福摩西:“愿神与你同在,你要替百姓到神面前,将案件奏告神”(18:18)。叶忒罗所说的神不是米甸人的神,他从耶和华把从“发狂傲”法老统治下解救出来的事实,“得知耶和华比万神都大”(18:11),“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10)。如他所祝愿的那样,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临生存危机、最需要得到指示的时刻,在西奈山与以色列人立约,又教育他们如何遵守和执行合约。
“以色列人出埃及地以后,满了三个月的那一天”(19:1)到达西奈山下安营扎帐,直到“第二年二月二十日”(民数记10:11)拔营离开西奈山,历时13个月。以色列人从一群乌合之众,被训练成正义之师、威武之师。《出埃及记》后16章、《利未记》和《民数记》前10章记载了这一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以立约为中心,重在制度建设,建立了以色列人律法、会帐、祭祀、祭司和军队的建制。这五方面的建制不仅整顿和培训旷野中一代以色列人,而且后来成为以色列人的国家体制。本节围绕西奈合约,解释这五方面建制的历史背景和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