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外邦的信息
大先知书中有关审判列国的启示集中于《以赛亚书》第13—23章、45—47章,《耶利米书》第46—51章,《以西结书》第25—33章。三书审判中很多信息似乎雷同、重复,实际上有所侧重。《以赛亚书》侧重于上帝惩罚罪恶以拯救人类的计划,《耶利米书》侧重于上帝降下战祸以报复对他的伤害,而《以西结书》则侧重于为以色列“除掉他们所倚靠、所欢喜的荣耀”(24:25),显示上帝的荣耀,使人们“知道我是耶和华”。“你们(或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这一审判用语在《以西结书》出现55次,其中有一半是对外邦人说的。
三书审判的差异表现为对巴比伦的态度。巴比伦在公元前8世纪是以色列的潜在敌人,以赛亚谴责迦勒底偶像崇拜传统,预言其毁灭下场;作为以色列的主要敌人,耶利米肯定巴比伦执行耶和华的惩罚意志,同时预言其必为自身罪行受报复的命运;以西结预言外邦恶俗及其对以色列影响在战祸中被消除,却对巴比伦的审判保持缄默。《以西结书》不明确谴责巴比伦,可以反证圣经批评者推迟其写作或成书时间的不正确:如果它写于或成书于被掳之后,没有必要隐瞒对巴比伦毁灭的审判;再者,如果不是在急于摆脱巴比伦统治的第一批被掳人群中写成,它也没有必要反复说明巴比伦毁灭耶路撒冷的必然性和近期回归的不可能性。
《以西结书》审判的七国可分为两类:亚扪、摩押、非利士和以东等四国因为敌视、仇恨和伺机报复以色列而被审判;推罗、西顿和埃及等三国因为骄傲、狂妄到自我神化的地步而遭人践踏。
(1)亚扪和摩押之恶
前四国在耶路撒冷被毁过程中扮演卑鄙角色。亚扪和摩押等国先为虎作伥,伙同巴比伦人攻陷耶路撒冷,后与以东、推罗、西顿列国引诱西底家组织反巴比伦同盟;最后南国和推罗、西顿与埃及结盟,而亚扪、摩押、以东退出同盟;巴比伦毁灭圣殿之际,亚扪人幸灾乐祸地说“啊哈!”(25:8),摩押人和以东人嘲讽地说:“看哪,犹大家与列国无异”(8),以东人和非利士人甚至乘机“报仇雪恨”(12),“永怀仇恨”(15)。
耶路撒冷被毁是犹大人罪孽所致,耶和华的灵离开圣殿,但耶和华不容仇人利用圣殿被毁诋毁耶和华之名。当年亚述王在围攻耶路撒冷时亵渎耶和华之名,耶和华责问:“你辱骂谁,亵渎谁?扬起声来,高举眼目攻击谁呢?乃是攻击以色列的圣者”(以赛亚书37:23)。同样,这些敌人的“一切毁谤,就是攻击以色列山的话”(35:12)。正如他“为自己的缘故”,严重打击亚述王(以赛亚书37:35),耶和华分别对亚扪人、摩押人、非利士人和以东人一一说,“我必除灭你”(25:7),“施行审判”(11),“大施报应”(17),“全地必都荒凉”(35:15),这样,“你(或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2)推罗的骄傲
《以西结书》中审判书的篇幅集中于推罗(第26—28章)和埃及(29—32章)。这两个国家分别以财富和权势的荣耀诱使以色列陷入崇拜他们的偶像,耶和华的审判摧毁他们代表的人类骄傲,“人就知道我是耶和华”(28:22)。
推罗和西顿这两个贸易城邦与以色列之间从无战争,来往于以色列和两海港的“他施的船只”不但带来繁荣,而且输送外邦偶像和恶俗(以赛亚书2:16,21:3)。推罗王自称希腊神话中海王的化身。《以西结书》揭露贸易积累财富如何自我神化的过程:“你靠自己的智慧聪明得了金银财宝”,“又因资财心里高傲”(28:4—5);“你因美丽心中高傲,又因荣光败坏智慧”(17)。人的“智慧”、“财宝”、“美丽”和“荣誉”本身并不是罪恶,推罗的宝玉用来装饰“约柜的基路伯”,被“安置在神的圣山上”(28:14)。但是,推罗人继承人类从伊甸园形成的罪性,财富、美丽和荣耀使他们罪性膨胀,骄傲把人异化为神:“你心里高傲,说:‘我是神,我在海中坐神之位’”(28:2)。耶和华对目无上帝的推罗人说:“因你居心自比神,我必使外邦人,就是列国中的强暴人临到你这里”(28:6),“在杀你的人面前你还能说‘我是神’吗?其实你在杀害你的人手中,不过是人,并不是神”(9)。
(3)埃及的败坏
埃及法老以尼罗河神自居:“这河是我的,是我为自己造的”;耶和华轻蔑地称之为“你这卧在自己河中的大鱼”(29:3)。上帝誓言“必将你和所有贴住你鳞甲的鱼,从江河中拉上来”(4),抛尸旷野。“贴住你鳞甲的鱼”指附属埃及的盟国。以色列王国视埃及为靠山,耶和华轻蔑地称之为“芦苇的杖”(6),以色列家依仗埃及将“伤了肩”,“闪了腰”(7)。
按常人眼光看,埃及是根深叶茂的大树。《以西结书》把埃及与亚述的强权作比较:亚述曾如同黎巴嫩的香柏树高大繁茂,以致伊甸园故土的两河地区列国(“神伊甸园中的树”)也不能敌(9)。亚述“心骄气傲”,企图高耸入云(10),被上帝折断砍倒。法老也是如此,按照人的“荣耀威势”来看,埃及犹如参天大树,“在伊甸园诸树中,谁能与你相比呢?”“然而”,耶和华说:“你要与伊甸的诸树一同下到阴府”(18)。任何大国强权继承了从伊甸园形成罪性,必将灭亡,毫无例外。
《以西结书》不只是用“树”与“芦苇的杖”的比喻说明埃及强权之不可依靠,而且预言或叙述埃及法老近期被击败的现实。书中六个日期都与埃及近期失败和长远衰败有关。按照时间顺序,“第十年十月十二日”(29:1)即公元前587年初,预言法老合弗拉援军必败;“十一年正月初七日”(30:20)和“十一年三月初一日”(31:1)即586年3月和6月,确认法老合弗拉已被击败。“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32:1)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即585年3月和4月,预言埃及必将衰败;“二十七年正月初一日”(29:17)即公元前571年3月,预言尼布甲尼撒为了犒劳围攻推罗而没有得到预期的战利品的军队[46],即将入侵埃及(29:18)。埃及全境“必荒废凄凉”,“四十年之久并无人居住”(29:8—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