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政治迫害

4.政治迫害

公元前597年,尼布甲尼撒从耶路撒冷掳走王室贵胄和大批人口。耶和华用圣殿前“两筐无花果”的景象启发耶利米:一筐初熟的、极好的无花果象征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大人,另一筐极坏的无花果象征留在耶路撒冷的居民,“好的极好,坏的极坏,坏得不可吃”(24:3)。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留存的犹大人并不吸取耶路撒冷一再被掳的教训,他们依然把说实话的耶利米当作公敌,只是他的罪名从“亵渎圣殿”变为“叛变卖国”,宗教迫害演变为政治迫害。耶利米的政敌指控他的“卖国”罪名并非凭空捏造,耶利米把巴比伦人的掳掠和征服视作耶和华的惩罚,要求顺从,而不赞成反抗巴比伦征服者,在巴比伦人围城时主张投降。按照人的常理,这些统统是卖国主义论调。但从《耶利米书》记载的三次论战来看,耶利米与政敌的冲突根本不是“卖国”与“爱国”之争,而是耶和华一神论与狂热的偶像崇拜之间的较量。

(1)反结盟的神学理由

西底家登基时,“以东王、摩押王、亚扪王、推罗王、西顿王”派使臣前来联络,密谋组成反巴比伦同盟。耶利米用负轭自缚的象征行动,形象地传达上帝警告:“现在我将这些地都交给我仆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手”,“不肯服侍这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也不把颈项放在巴比伦王的轭下,我必用刀剑、饥荒、瘟疫刑罚那邦,直到我藉巴比伦王的手将他们毁灭”(27:6—8)。耶利米和一百多年前的以赛亚一样,反对与埃及结盟;如同亚述曾是上帝惩罚以色列人和中东列国的工具一样,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也是如此。

耶和华称尼布甲尼撒为“我仆人”,外邦君王中只有居鲁士得到同等殊荣。在上帝计划中,掳掠和释放具有同等拯救意义。在充满罪恶的耶路撒冷,犹大人已无力归向耶和华,正如公元前7世纪先知所说,以色列人只有被掳在外邦的“多日独居”生活中,才能得到净化(何西阿书3:4)。犹大人服从尼布甲尼撒的统治,意味着在被掳之地悔改罪恶,得到耶和华“眷顾”,“得好处”(24:6),变得好而又好。反之,那些反抗的犹大人,顽固坚持偶像崇拜而无悔改之心,坏到极点。

巴比伦人固然也是偶像崇拜者,但反巴比伦不等于反偶像崇拜;相反,反巴比伦的政治军事同盟同时也是宗教混合。非利士、摩押、亚扪、以东、夏琐、以拦列国崇拜各自的巴力,企图依赖盟主法老的埃及偶像来抵抗迦勒底的天象崇拜。《耶利米书》第45—51章的主旨是表示耶和华“以夷治夷”的高明策略:在列国混战中,巴比伦充当上帝摧毁“埃及的神”(46:25)和中东列国巴力崇拜的工具,最后又被上帝所“激动”“一大国”(50:41)即波斯和玛代人(51:11)所毁灭。巴比伦人的偶像崇拜终将受到惩罚:“彼勒蒙羞,米罗达惊惶。巴比伦的神像都蒙羞”(50:2);“日子将到,我必刑罚巴比伦雕刻的偶像”(51:52);巴比伦人残暴的战争罪行也将得到报应:“因为这是耶和华报仇的事。你们要向巴比伦报仇,他怎样待人,也要怎样待他”(50:15)。然而,在上帝审判巴比伦的计划尚未实现之前,耶利米要求犹大人顺从耶和华的意愿,甘心受罚,悔过自新,而把对仇敌的判决留给上帝。

(2)真假先知之争

西底家第四年五月即公元前594年8月,先知哈拿尼雅宣称得到耶和华的启示,被掳的犹大人在“二年之内”就能够摆脱巴比伦的统治,犹大王约雅斤和被掳的人和器物都即将返回,“因为我要折断巴比伦王的轭。这是耶和华说的”(28:4)。耶利米早在公元前605年就得到犹大人被掳70年才能返回的默示,他与哈拿尼雅展开辩论。哈拿尼雅把耶利米4年前戴在颈项上象征巴比伦统治的轭取下折断,表示巴比伦王的轭在二年之内即被折断(28:11)。耶利米没有再与哈拿尼雅纠缠,他后来得到默示,哈拿尼雅“折断木轭,却换了铁轭”(14),伪造上帝之言的人必死。“这样,先知哈拿尼雅当年七月间就死了”(17)。

哈拿尼雅捏造耶和华的话,迎合被掳在巴比伦急切返回的犹大人的心理。哥赖雅的儿子亚哈、玛西雅的儿子西底家,在被掳犹大人中间托耶和华之名说假预言,在被掳群体中制造反巴比伦的骚乱。犹大王西底家派沙番的儿子以利亚萨和希勒家的儿子基玛利面谒尼布甲尼撒,可能是为了撇清与这场骚乱的干系。耶利米托这二位使臣带信给“被掳的祭司、先知和众民,并生存的长老”(29:1),并传达耶和华的安慰和70年被掳的期限(29:10);又揭露那两个惑众者“在以色列中行了丑事,与邻舍的妻行淫,又假托我名说我未曾吩咐他们的话”(23),结果,他们被巴比伦王烧死(22)。

被掳人群中有一名叫示玛雅的尼希兰人,十分不满耶利米的信息,致信要求玛西雅的儿子、大祭司西番雅(不是《西番雅书》的作者),要求把耶利米再次铐枷示众(25)。大祭司西番雅向耶利米通报示玛雅的要求,耶利米回信传达耶和华的话,审判示玛雅散布的谎言,咒诅他和后裔“无一人存留”(32)。

在局势多变的灾难时代,假先知纷纷出笼,哈拿尼雅、亚哈、玛西雅的儿子西底家和示玛雅等人就是这些假先知的代表。耶和华曾通过耶利米警告:“无论是先知,是祭司,是百姓,说‘耶和华的默示’,我必刑罚那人和他的家”(23:34)。在耶路撒冷被毁的紧急关头,耶和华通过耶利米转达的话是明确无误的“判言”,即使使用象征景象和行动,寓意清楚明白;而假先知凭着“幻梦”(32)和含糊不清的“默示”说假预言,使人心存侥幸,拒不悔改认罪。所以耶和华告诉众人:“‘耶和华的默示’你们不可再提,各人所说的话必作自己的重担”(36)。“重担”和“默示”是同一个词(matsā),各人必须为他所说的“默示”承担责任;传达耶和华话的先知承担事实和历史检验的责任,而假先知承担的责任则是他们的死亡。

假先知因制造反巴比伦的谎言而被尼布甲尼撒所杀,他们的下场是耶和华的判决。耶利米反对假先知是耶和华的真言和“谬用”“神的言语”的对立,而无政治斗争的性质。耶利米从不承认巴比伦当局统治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西底家在位第四年”(51:59),即尼布甲尼撒镇压被掳人群骚乱之时,西底家“上巴比伦去”,可能是为了表示效忠。耶利米托同行的大臣,将写有巴比伦必将灭亡的书信,传达给那里的犹大人(51:59—62)。他吩咐说:“你念完了这书,就把一块石头拴在书上,扔在幼发拉底河中”(63),以象征巴比伦的永久沉沦。《耶利米书》编者说:“耶利米的话到此为止”(64)。这是说耶利米预言的有效期到巴比伦覆灭为止,表明了耶利米所持反巴比伦的终结立场。

(3)西底家的悲剧

耶路撒冷被掳被毁是身为大卫子孙的犹大王室的悲剧:约哈斯被掳到埃及,“要死在被掳去的地方,必不得再见这地”(22:12);约雅敬死无葬身之地:“人必不为他举哀”(22:18),“他被埋葬好像埋驴一样,要拉出去扔在耶路撒冷的城门之外”(19)。南国末代君王西底家的遭遇最为悲惨。《耶利米书》说:“西底家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是照约雅敬一切所行的”(52:2),但没有记载西底家的具体罪行。西底家过于软弱,无力摆脱周围的祭司、先知、首领和民众的影响,因而未能改变约雅敬确立的亲埃及、反巴比伦决策,导致国破人亡。

西底家在执政初期,似乎听取耶利米建言,没有出面组织反巴比伦联盟,也没有支持犹大人在巴比伦的骚乱。但他最终未能顶住主战派的压力,错误估计形势,与法老结盟,招致尼布甲尼撒于公元前589年包围耶路撒冷。西底家派祭司西番雅等人请耶利米“为我们求问耶和华”(21:2);耶利米要向西底家“出去归降围困你们迦勒底人”(21:9),以避免无谓牺牲。

此时,法老合弗拉出兵援助犹大,尼布甲尼撒暂时撤退(37:5)。假先知预言耶路撒冷已经得救,全民主战反降的情绪愈演愈烈。耶利米预言“迦勒底人必再来攻打这城,并要攻取,用火焚烧”(37:8),被斥之为背叛降敌。耶利米要出城回家乡办理地契过户手续,被守门的祭司以“投降迦勒底人”为名逮捕(37:13),关进首领私设的监狱。西底家也不敢释放他,只能把他转移到王宫卫兵的院中囚禁,每天给他一个饼。

果然如耶利米所说,尼布甲尼撒于公元前586年春天卷土重来。首领们以耶利米的失败预言动摇军心(“使他们的手发软”)为由,要求西底家处决耶利米(38:4)。西底家交出耶利米由他们处置。主战派把耶利米投入井牢,陷之于淤泥。西底家得到耶利米生命垂危的消息,派太监带人把他从井里救出,再次关押在卫兵院中。西底家在深宫秘密会见耶利米,耶利米再次要他归降巴比伦,以保全生命。懦弱的西底家惟恐遭到“那些投降迦勒底人的犹大人”的“戏弄”(38:19)。“投降迦勒底人的犹大人”指上次被掳的那批人,他们的骚乱没有得到西底家的支持,威胁要报复西底家;西底家受国内外犹大民众的暴力挟持,左右为难,不敢投降。公元前586年9月,巴比伦人攻陷耶路撒冷,焚烧圣殿。尼布甲尼撒异常残酷地惩罚西底家:在他眼前杀了他的众子之后又剜去他的眼睛,带到巴比伦,“将他囚在监里,直到他死的日子”(52:11),从而应验了耶利米的预言:“他虽死在那里,却看不见那地”(12:13)。

西底家的悲剧标志犹大王室濒临终结。《耶利米书》末尾(第52章)可能是巴录所写,后被《列王纪下》第25章收作结束语。但《耶利米书》比《列王纪》多了最后一句话:“直到他死的日子”,暗含犹大王室终结于约雅斤。《耶利米书》的悲剧结尾提出一个问题:大卫之约如何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