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意的本体论解释

四 神意的本体论解释

上帝的拯救计划即圣经中的“神意”(chāshabh,pronoia)。神意和“命定”、“命运”、“天意”等传统观念和“历史规律”的区别,归根到底是祁克果和巴特强调的“时间与永恒之间无限的本质区别”。[26]诚如巴特所言,“上帝之言从永恒到永恒”[27],而人在有限的时间之中:但这不意味上帝在时间之外,也不意味圣经是人书写的历史。上帝固然不在时间的某一点或某一段,但上帝的永恒存在是“过去—现在—未来”连续整体,所以耶和华说:“我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存在”[28];上帝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启示录22:13)上帝之名的宣告贯穿于创世、拯救和新创世的全过程。圣经历史是按照同一计划、为了同一目标、由“三位一体”上帝的作用完成。旧约和新约是“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的历史启示,所以旧约结束于先知预言,耶稣应验过去先知的预言,成全西奈之约,实现大卫之约,并把旧约的末世预言显明为未来拯救的步骤和目标。

圣经历史的事件如同任何历史事件一样发生在某一时间;根本的差别在于,拯救史的重要事件具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结构:当下事件既是过去事件的完成,也是未来事件的征兆。比如,耶和华对“蛇”说:“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创世记3:15)。这句话意思不甚了了,但在后来的记载中越来越明了显明在亚当和夏娃生塞特(5:3)、塞特的后裔耶稣(路加福音3:23—38)的谱系(过去);显明为耶稣“仗着十字架夸胜”(歌罗西书2:15)、“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希伯来书2:14)的赎罪事件(当下);也显明在“龙向妇人发怒,去与她其余的儿女争战”(启示录12:17)的末世兆象(未来)。

再比如,上帝命令亚伯拉罕在“摩利亚地”的“山上”,用“独生子”以撒献祭(创世纪22:2),这听起来是“荒谬的”;大卫在同一地点(“耶布斯人亚劳拿的禾场上”)“献燔祭”,“止住”上帝忿怒(撒母耳记下24:18,25);所罗门选择在“耶和华向他父大卫显现的摩利亚山上,就是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场上”(历代志下3:1)建造圣殿,这似乎与古代君王建造神庙没有什么不同;以色列人世世代代在圣殿向上帝献赎罪祭,似乎也是古代社会常见的祭祀活动。直至“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罗马书3:25),“藉着他免去神的忿怒”(5:9),“藉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5:10),以前这一切反常或平常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才被揭示。

圣经各卷之内和之间的对应、双关、交叉、重复、呼应和比喻等文学手法的启示奥秘在于拯救史事件“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结构,古代解经的“寓意法”和现代解经的“类型法”的本体论前提是“三位一体”上帝“过去—现在—未来”的永恒存在。圣经批评者把文本要素从拯救计划和拯救史过程剥离、抽取出来,进行探赜索隐的语文学考证。现代哲学家使用现象学的方法,虽然发现时间具有“过去—现在—未来”的结构,作为人的意识结构或生存结构,无视圣经语言文字的神学,只是天马行空式的论断和没有依据的发挥。把圣经与其他历史的和宗教的文献相比对,则犯了混淆范式的错误;而要求圣经的历史记载服从常规历史学的方法和标准,犹如使用一个尺度衡量不可通约的两个单位那样无效。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神学家要求区别拯救史与世界史的合理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