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第51卷 法医毒理学史

卷首语

1 法医学与法医毒理学

1.1 世界法医学的发展史

法医学的历史

法医学的研究范畴

法医学的研究方法

1.2 法医毒理学及其分支学科

法医毒理学的概念

法医毒理学的分支学科

2 法医毒理学的早期研究

2.1 相关法律与规定

毒言例[译文]

造畜蛊毒

以毒药药人

2.2 中毒的医学检验

尸体检验

毒物检验方法

2.3 中毒诊断与鉴定

3 法医毒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3.1 16世纪法医毒理学的形成

毒物谋杀与法庭审理

对毒物与中毒的科学认识

中毒死的尸体所见

毒物的检出

3.2 奥尔菲拉与法医毒理学

3.3 从砷镜反应开始的法医毒物学

3.4 克里斯泰森与法医毒理学

3.5 英国厨娘之死与法医毒理学教育

厨娘芬宁因投毒被送上绞刑架

芬宁案的案情

专家证人认为芬宁用了剧毒砒霜

证人的无知和疏忽葬送了芬宁

砷中毒课程成为法医必修课

3.6 林几对中国法医毒理学的贡献

3.7 法医毒理学在中毒案件中的应用

常见的致死性毒物中毒

Smethurst 案件的经验教训

Palmer 案件的经验教训

Bocarmé 案件与植物毒的系统分析法

3.8 毒物分析化学方法的建立与完善

金属毒的系统分析法

植物毒的系统分析法

未知毒物的系统分析法

其他重要的毒物定性方法

毒物定量方法

4 法医毒物分析学科的发展

4.1 法医毒理学与法医毒物分析的关系

4.2 法医毒物分析学科的发展

法医毒物分析的起源

法医毒物分析技术的进展

现代法医毒物分析的学科定义

4.3 前苏联法化学简史

19世纪之前的法化学

十月革命之后的法化学

5 法医毒物学重要著作与期刊

5.1 法医毒理学著作

《洗冤集录》

《法医毒物学》

5.2 法医毒物分析著作

5.3 法医毒理学期刊

6 法医毒理学展望

第52卷 工业毒理学史

卷首语

1 工业毒理学的发展历程

1.1 工业毒理学的历史印迹

1.2 工业中毒事件推动工业毒理学的发展

1.3 近现代工业毒理学家的贡献

意大利工业卫生先驱伯纳迪诺·拉马齐尼

法国工业毒理学先驱阿梅第·莱韦利

美国工业毒理学创始人爱丽丝·汉密尔顿

国际职业卫生委员会首位主席克里斯佛利斯

中国职业医学的奠基人吴执中教授

中国职业卫生学奠基人顾学箕教授

中国职业卫生学奠基人刘世杰教授

中国职业医学的开拓者何凤生院士

2 现代工业毒理学的发展

2.1 现代工业毒理学的拓展

工业毒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互促关系

现代工业毒理学及其研究范围的拓展

2.2 主要工业化学物毒性研究进展

金属毒物

有机溶剂

其他工业有害化学物质

2.3 循证医学在工业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2.4 转化医学在工业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工业毒理学

3.1 中国工业毒理学的进展

工业毒理学的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工业毒理学的科学研究取得成效

3.2 中国工业毒理学的社团组织

3.3 中国工业毒理学专著

《工业毒理学》

《职业病》

《化学物质毒性全书》

《中华职业医学》

4 职业接触限值与职业卫生标准的制定

4.1 职业接触限值的国际历史

4.2 中国职业接触限值应用历史

5 工业毒理学发展趋势与展望

5.1 工业毒理学面临两个“增长”

5.2 加快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标志物的应用

职业危险度评估的应用

5.3 应对新经济环境下新问题的研究

5.4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学术交流

第53卷 食品毒理学史

卷首语

1 食品毒理学的发展历程

1.1 食品毒性研究的起源

1.2 现代食品毒理学的形成

1.3 现代食品毒理学的发展

新概念和新方法的引进促进了食品毒理学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食品安全法律促进了食品毒理学的持续发展

2 食品毒理学学科的重大成果

2.1 食品毒理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2.2 新资源食品的管理与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新资源食品的主要特点

各国对新资源食品的管理法规

新资源食品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2.3 辐照保藏食品技术的研究

辐照豆类、谷类及其制品卫生标准

辐照新鲜水果、蔬菜类卫生标准

辐照千果果脯类卫生标准

辐照熟畜禽肉类卫生标准

辐照冷冻包装畜禽肉类卫生标准

辐照猪肉卫生标准

辐照香辛料类卫生标准

辐照薯千酒卫生标准

辐照花粉卫生标准

3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与毒理学评价

3.1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史

3.2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3.3 转基因食品的管理

4 保健食品的管理与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4.1 保健食品及其管理

日本

美国

欧盟

加拿大

韩国

中国

4.2 保健食品的安全性及其毒理学评价

5 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与安全评价

5.1 食品添加剂及其定义

5.2 管理机构与法规标准

食品添加剂与污染物法典委员会

中国

美国

欧盟

5.3 食品添加剂安全评价

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

美国

欧盟

5.4 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接触材料)

美国

欧盟

中国

6 食品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

6.1 风险分析框架的形成

风险评估

风险分析框架的发展简史

6.2 风险评估机构的组建与发展历程

国际风险评估组织

各国风险评估机构的组建

风险评估技术性文件的更新

6.3 中国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

法律依据

组织机构

6.4 膳食暴露评估的进展

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

农药残留

兽药残留

急性毒性的评估

7 食品毒理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7.1 各国食品毒理学教育状况

7.2 中国的食品毒理学教育

7.3 食品毒理学教材与专著

8 21世纪食品毒理学展望

8.1 开拓营养毒理学的新局面

8.2 将现代生物技术引入食品毒理学

引入毒理组学作为食品毒理学的重要研究工具

生物标志物和联合毒性研究

阈值概念和方法应用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8.3 发展食品毒理学教育事业

第54卷 生化与分子毒理学史

卷首语

1 生化与分子毒理学的发展历程

1.1 分子生物学促进了分子毒理学的形成

1.2 现代生物技术推进了生化与分子毒理学的发展

现代生物新技术新方法的推进作用

生化与分子毒理学研究出现新热点

生化与分子毒理学新著问世

2 生化与分子毒理学新技术的应用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毒理学上的应用

化合物的毒性检测

药效评价

病原体检测

2.2 基因多态性检测技术在毒理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多态性检测技术

2.3 RNA干扰在分子毒理学上的应用

基因表达调控

基因功能的研究

基因治疗

药物筛选

2.4 基因敲除在分子毒理学上的应用

基因敲除技术

在毒理学研究方面的应用

2.5 转基因技术在毒理学上的应用

基因治疗

作为生物反应器

环境化合物毒理分析

2.6 基因组学技术在毒理学上的应用

药物安全评价

研究毒理机制

研究毒作用量-效关系

2.7 蛋白质分离鉴定技术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了解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改变

分析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状况

2.8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从蛋白质角度研究外源性物质对生命有机体的毒害机制

筛选特定的蛋白质作为外源性物质危险性评价的生物标志物

2.9 生物芯片技术在毒理学上的应用

药物毒性评价与药物筛选

研究毒理机制

药物毒理相关疾病的诊断

研究混合物中毒性效应相互作用

2.10 分子克隆技术在毒理学上的应用

观察某些基因在高表达时对某些化合物毒性的影响

通过研究大分子相互作用来研究化合物的毒理

2.11 生物信息学在毒理学上的应用

新药物的毒性分析

预测化合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 生化与分子毒理学重大成果

3.1 揭示了酶与化学物中毒的关系

酶的生物学功能

酶的结构与催化机制

酶的催化机制

有机磷中毒与胆碱酯酶

铅中毒及相关酶

3.2 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的提出

发现新的环境毒物的生物标志物

揭示和预测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物标志物用于健康风险评估

3.3 表观遗传学毒性机制研究有新突破

表观遗传信息的重要特征

几种重要毒物的表观遗传学毒性机制

4 中国生化与分子毒理学的发展

4.1 中国生化与分子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易感基因多态性研究

农药的生化毒理研究

儿童铅中毒的研究

4.2 生化与分子毒理学社团组织

5 生化与分子毒理学发展趋势与展望

第55卷 环境毒理学史

卷首语

1 环境毒理学的早期研究

1.1 大气污染事件与大气毒理研究

1.2 水污染事件与水环境毒理研究

1.3 土壤污染事件与土壤毒理研究

1.4 化学杀虫剂毒性作用的早期研究

1.5 《寂静的春天》对环境毒理学的启蒙

2 环境毒理学的诞生与形成

2.1 环境毒理学诞生前期的科研形势

2.2 环境毒理学学科形成的科学优势

2.3 环境毒理学的诞生与形成

第一个环境毒理学系成立及研究生培养

第一个环境毒理学工作组成立及对甲基汞的评价

第一个把环境毒理学列为毒理学组成部分的专著

3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

3.1 20世纪70年代环境毒理学快速发展

学科的社会基础和发展动力

科学研究快速发展

3.2 20世纪80年代环境毒理学全面发展

环境灾难事件推动学科发展

环境毒理学研究深入发展

3.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毒理学创新发展

环境分子毒理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环境毒理学概念和内涵不断完善

多种分支学科不断涌现

环境毒理学人才培养快速发展

4 环境毒理学的重大成果

4.1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对呼吸系统的毒理学作用

二氧化硫是一种全身性毒物的发现

二氧化硫细胞遗传毒理学效应研究

二氧化硫致突变、致癌变作用研究

二氧化硫毒理学作用机制

提出和证明二氧化硫是新型生物信号分子的研究历程

二氧化硫毒理学专著

4.2 大气颗粒物

颗粒物毒性的早期发现与研究

大气颗粒物毒理学研究崛起

大气颗粒物毒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现代纳米毒理学兴起

4.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外源化学物雌激素样活性的发现(1900—1961)

环境内分泌千扰物研究的崛起(1962—1969)

环境内分泌千扰物研究的快速发展(1970—1994)

控制环境内分泌千扰物的国际行动(1995—)

4.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5 环境毒理学专著与期刊

5.1 环境毒理学专著

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毒理学专著

20世纪80年代的环境毒理学专著与教材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环境毒理学专著与教材

21世纪初出版的环境毒理学专著与教材

5.2 环境毒理学期刊

6 环境毒理学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加强环境污染物毒性作用与机制的研究

重视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研究

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加强环境毒理学应用研究

第56卷 生态毒理学史

卷首语

1 生态毒理学学科发展历程

1.1 生态毒理学的早期研究

1.2 生态毒理学的诞生与形成

1.3 生态毒理学的发展

生态毒理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生态毒理学社团组织兴起

2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2.1 常规毒性试验的完善

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2.2 细胞及分子生态毒理方法

多聚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微型生物检测技术(MBT)

DNA 损伤试验

基因芯片技术

2.3 生物致突变效应检测

2.4 生态毒理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常规实验室方法发展趋势

宏观技术与微观技术的融合

3 生态毒理学重大理论的提出与影响

3.1 模型生态系统的建立和改进

3.2 化学物生态毒理学性质的评估

3.3 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

3.4 生物标志物的应用

3.5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扩展

4 典型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

4.1 滴滴涕

4.2 石油

4.3 多环芳烃

4.4 多氯联苯

4.5 铅

4.6 汞

5 全球性污染问题的生态毒理学

5.1 酸雨

5.2 温室效应

5.3 臭氧层减少

6 生态毒理学专著与期刊

6.1 生态毒理学专著

《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原理》

《生态毒理学模型》

《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毒理学理论和实践》

《生态毒理学手册》

《生态毒理学原理》

《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概论》

《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

《生态毒理学》

6.2 生态毒理学专业期刊

首创生态毒理学学术刊物:《生态毒理学和环境安全》

《生态毒理学》杂志

《生态毒理学报》

7 生态毒理学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建立更加规范、灵敏的研究方法

重视多种物质复合污染的生态效应

加强对污染物长期低剂量慢性生态效应的研究

重视对敏感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加强生态毒理学模型的研究

开展分子生态毒理学研究

加强重要污染物大尺度生态毒理学研究

重视生态毒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

第57卷 生殖毒理学史

卷首语

1 生殖与生殖毒理学

1.1 生殖与人类的繁衍兴衰

生殖:传种接代的一种方式

精子的发现

1.2 人类主要的出生缺陷

出生缺陷的监测与监测机构

叶酸防治胎儿神经管缺陷

人类生殖功能下降

1.3 生殖毒性与发育毒性的发现

1.4 生殖毒理学与发育毒理学

生殖毒理学

药物生殖毒理学

发育毒理学

2 古代对生殖危害的初步认知

2.1 生殖危害与罗马帝国的灭亡

2.2 关于妊娠禁忌药的记载

3 毒物引发的生殖危害与研究成果

3.1 生殖毒理学史上的灾难性事件

3.2 环境因素与出生缺陷

日本“水俣病”

橙剂:四氯二苯并二

二溴氯丙烷

博帕尔惨案

核辐射致畸

其他因子致畸

3.3 阴囊鳞状细胞癌

3.4 内分泌干扰物导致的生殖毒性

双酚A

台湾起云剂

酞酸盐

肥胖

3.5 药物滥用导致的生殖毒性

反应停事件

己烯雌酚事件

棉酚生殖毒性

3.6 有机化合物与生殖毒性

铅的生殖毒性

碘的生殖毒性

氟的生殖毒性

砷的生殖毒性

苯、甲苯及二甲苯的生殖毒性

二硫化碳的生殖毒性

农药的生殖毒性

3.7 职业女性与生殖健康

医护人员

化学工业、制药行业及实验室人员

3.8 吸毒与生殖毒性

3.9 兴奋剂与生殖毒性

4 生殖毒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4.1 生殖毒性实验技术的发展

致畸实验

急性生殖器官、附属性腺毒性实验

生殖毒性实验

胚胎培养、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其他测试系统

生殖细胞凋亡、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酶组织化学和放射免疫学技术的应用

4.2 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引进

生殖细胞遗传毒性研究

研究对象的拓宽

4.3 生殖发育毒性的评定

5 生殖毒理学数据库和期刊与专著

5.1 生殖毒理学数据库与期刊

5.2 生殖毒理学专著

《生殖毒理学》

《人类发育神经毒理学》

《生殖毒理学》

《发育与生殖毒理学:实用方法》

中国出版的生殖毒理学专著

6 生殖毒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6.1 研究人类性学的三个里程碑

6.2 现代生殖毒理学的机遇与挑战

人类性功能障碍与人类精子数量减少

妊娠期用药危险性的评价

中国生殖毒理学的发展与未来

第58卷 放射毒理学史

卷首语

1 放射毒理学的发展历程

1.1 放射毒理学

1.2 放射性核素的发现与元素周期表

放射性核素的三个放射性系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1.3 X线的发现启蒙了放射毒理学

1.4 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发现

贝克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

居里夫人发现镭和钋的放射性

卢瑟福和索迪创立放射性衰变和同位素理论

1.5 核裂变及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发现

核裂变的发现

放射性铯

放射性碘

放射性锶

放射性氡

锕系元素与核燃料

1.6 核能利用与放射毒理学的发展

放射性元素氚

1.7 放射毒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展

2 放射毒理学的研究成果

2.1 发现辐射类型与放射性衰变

2.2 确定辐射的分类及其来源

辐射的分类

电离辐射的来源

2.3 规定辐射剂量的量和单位

2.4 电离辐射与生物效应的差异性

3 中国放射毒理学研究进展

3.1 中国放射毒理学研究历史回顾

早期(20世纪60年代前)放射毒理学研究

中期(20世纪60—80年代)放射毒理学研究

近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放射毒理学研究

3.2 中国放射毒理学研究主要成果

铀和贫铀研究取得进展

放射性落下灰及其防治

钚及超钚核素研究成果

氡及其子体诱发肺癌的调查与治疗

天然钍的实验研究和现场人群的随访观察

镭的污染状况调查

氚和氚水

内照射损伤机制研究

加速放射性核素排出药物研究

3.3 中国放射毒理学研究专著

3.4 中国放射毒理学社团组织

4 放射毒理学的未来展望

第59卷 兽医毒理学史

卷首语

1 兽医毒理学的发展历程

1.1 古代防治动物中毒病的记载

动物中毒病概念的形成

中国古代重大动物中毒案例

动物中毒病的诊治

动物中毒病的预防

1.2 近代兽医毒理学的形成

近代毒理学对兽医毒物学的影响

兽医毒理学的形成

1.3 家畜中毒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1.4 现代兽医毒理学的学科发展

20世纪出版的兽医毒理学专著

21世纪出版的兽医毒理学新作

兽医毒理学的理论扩展

2 兽医毒理学的重大发现与研究成果

2.1 牛“翘摇病”与双香豆素

牛“翘摇病”

病因破解

2.2 “震颤痉挛症”与有毒黑麦草

牛羊“震颤痉挛症”的发现

病因的研究

防除措施

2.3 牛“水肿病”与栎单宁中毒

2.4 牛“地方性血尿症”与蕨中毒

牛“地方性血尿症”的发现

蕨中的致癌和毒性因子

2.5 牛“腹泻病”与钼中毒

2.6 牛“气喘病”与黑斑病甘薯中毒

2.7 羊“瞎眼病”与萱草根素中毒

羊“瞎眼病”的流行

病因的发现

萱草根素的研究

2.8 马“喘气病”与紫茎泽兰中毒

2.9 阿里“醉马草”与冰川棘豆中毒

3 中国动物毒物学学科的发展历程

3.1 确定研究方向,编译学科教材

3.2 开展学术交流,组建学术团体

3.3 总结历史经验,出版学科专著

4 兽医毒理学社团组织的发展

4.1 美国兽医毒理学会

4.2 欧洲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协会

4.3 中国兽医毒理学社团组织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毒物学分会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学和毒理学分会

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毒理学会饲料毒理学专业委员会

5 兽医毒理学里程碑著作

5.1 《兽医毒物学》专著

英国经典著作:《兽医毒物学》

前苏联专著:《兽医毒物学》

前捷克斯洛伐克专著:《兽医毒物学》

5.2 《兽医毒理学》专著

美国专著:《兽医毒理学》

美国21世纪专著:《兽医毒理学:基础与临床原则》

5.3 《家畜中毒学》专著

日本专著:《家畜中毒学》

中国专著:《家畜中毒学》

5.4 《动物毒物学》专著

中国专著:《动物毒理学》

中国专著:《动物毒物学》

6 兽医毒理学展望

第60卷 其他毒理学分支学科史

卷首语

1 毒理学基础与应用学科史

1.1 药物毒理学

发展简史

主要著作与刊物

药物毒理学未来展望

1.2 农药毒理学

发展简史

学科专著

农药毒理学未来展望

1.3 分析毒理学

发展简史

服务机构与社团组织

学科著作

发展前景

1.4 临床毒理学

发展简史

社团组织

学科著作

发展前景

1.5 遗传毒理学

发展简史

中国遗传毒理学的发展

社团组织

学科专著

遗传毒理学的未来发展

1.6 免疫毒理学

发展简史

中国免疫毒理学的发展

主要著作

免疫毒理学的未来展望

1.7 卫生毒理学

1.8 饲料毒理学

发展简史

中国三大饲料安全体系的建立

社团组织

学科著作

饲料毒理学的未来展望

1.9 昆虫毒理学

发展简史

学科专著

昆虫毒理学未来展望

1.10 管理毒理学

发展简史

管理毒理学未来展望

2 靶器官毒理学学科史

2.1 肝脏毒理学

2.2 肾脏毒理学

2.3 呼吸系统毒理学

2.4 心血管系统毒理学

2.5 血液毒理学

2.6 神经系统毒理学

2.7 行为毒理学

2.8 皮肤毒理学

2.9 眼毒理学

2.10 耳毒理学

3 毒物与毒素学学科史

3.1 有毒植物学

3.2 植物种子毒物学

3.3 植物毒理学

3.4 毒素学

3.5 植物毒素学

4 20世纪毒理学新兴学科史

4.1 发现毒理学

4.2 金属毒理学

4.3 燃烧毒理学

4.4 毒性病理学

4.5 军事毒理学与军事卫生毒理学

4.6 航空毒理学

4.7 航天毒理学

5 21世纪毒理学新学科史

5.1 毒理基因组学

5.2 计算毒理学

5.3 循证毒理学

5.4 比较毒理学

5.5 转化毒理学

5.6 纳米毒理学

5.7 预测毒理学

5.8 系统毒理学

5.9 灾害毒理学

毒性灾害命题的提出及其形成

国际研究机构

学科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