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出版的环境毒理学专著与教材
2000年,为了适应中国日益增长的环境科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的需要,满足环境科学科研人员对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需要,孟紫强主编的《环境毒理学》专著出版(图50)(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该书共四篇24 章。第一篇共四章,为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及化学物致突变、致畸变、致癌变的基础理论进行了论述;第二篇共九章,论述环境不同污染物(因子)的毒性,包括重金属、石油、溶剂、农药、卤代芳烃、电离和电磁辐射、生物毒素及环境致癌物等;第三篇共六章,论述了大气污染毒理学、土壤毒理学、水环境毒理学、职业毒理学、河口生态毒理学、野生生物毒理学等六个分支学科;第四篇共五章,为环境毒理学基本方法,如环境流行病学方法、环境化学和毒理学研究技术、环境化学物的危险度评价及生态风险评价等。
图51 考克汉姆和谢恩主编的《基础环境毒理学》(1994)
2001年,Мing-Ho Yu[4]编著的《环境毒理学:环境毒物对生命系统的影响》(Environmental Toxicology: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Toxicants on Living Systems)专著(图52),由纽约Lewis Publishers 出版。该书认为: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毒物对生命系统的影响。全书分为15 章:绪论,环境变化与健康,毒物事件,毒物的损伤过程与作用,影响外来化合物作用的因素,环境化学物的代谢,对毒物的防护反应,空气污染——无机气体,空气污染——颗粒物,环境中的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环境中的金属(Pb、Hg、Cd、Ni、As),杀虫剂与相关材料,致突变污染物,环境癌。
图52 Ming-Ho Yu 及其《环境毒理学》著作(2.《环境毒理学:环境毒物对生命系统的影响》,2001;3.《环境毒理学:污染物的生物和健康效应》,2005)
2005年,Мing-Ho Yu 又写出了《环境毒理学:污染物的生物和健康效应》(Environmental Toxicology:Biological and Health Effects of Pollutants)这一专著,论述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健康效应。强调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关系、疾病的改变模式与环境的相关变化,探讨发展中的经济与污染相关的健康问题。该书论述了空气污染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氟化物、环境金属、杀虫剂和其他毒物,例如多氯联苯和二英等的危害过程、代谢(生物转化)及影响毒性作用的环境、生物和营养因素。最后一章为生态风险评估及其在政策和法规制定中的作用。
图53 赖特和韦尔伯恩及其《环境毒理学》著作(1.赖特;2.韦尔伯恩;3.《环境毒理学》2002;4.朱琳主译的中译本)
2002年,赖特(David A.Wright)[5]和韦尔伯恩(Pamela Welbourn)著《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专著,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84 页图53)。作者认为,环境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是同一学科的两种名称,现代环境毒理学既包含经典毒理学又包含生态毒理学。作者介绍说:该书是一个涉及广泛的、概论性的环境毒理学教科书,内容包括从分子水平到生态系统水平的各个方面。书中第一部分介绍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第二部分描述个别物质或一组物质的环境毒理学;第三部分对前述的概念、方法和毒物进行综合性论述;第四部分由风险评估、修复和调节毒理学等章组成。每章均有全面的参考文献和扩展性读物、个案研究和学生练习。2007年,朱琳将该书译为中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孟紫强主编《环境毒理学基础》,作为中国教育部审批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时出版相配套的电子教案,供普通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学习(图54)。该书共分为四部分16 章:第1—6 章,主要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包括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体内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致癌变、致畸变及致突变作用),环境化学物危险度和安全评价。第7—9 章,论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分支科学——大气环境毒理学、水环境毒理学及土壤环境毒理学。第10—16 章,介绍环境主要污染因素(重金属、石油、溶剂、农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电离和电磁辐射)的毒性作用,最后收录了16 个环境毒理学实验,供本科生教学实习和环境毒理学研究选用。2009年,该书第二版出版,增加了对肥料、环境致癌物、光和噪声污染、生物污染等毒性作用的论述,删去了学生实验部分。
图54 孟紫强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毒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第1 版,2003;2.电子教案,2003;3.第2 版,2009)
2015年,孟紫强主编的《现代环境毒理学》出版(中国环境出版社),全书共四篇37 章,主要反映环境毒理学的现代理论和应用研究进展,供研究生、科研和环境评价参考。第一篇共6 章,介绍现代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和基础理论;第二篇共九章,论述九个环境毒理学分支学科的内容和进展;第三篇共16 章,对17 类环境污染物(或因素)的毒性及其防护进行阐述;第四篇共6 章,介绍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