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3]将当时已知的63 种元素依原子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形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利用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地预测了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镓、钪、锗)。

1913年英国科学家莫塞莱(Мoseley)利用阴极射线撞击金属产生X 线,发现原子序越大,X 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核的正电荷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即质子数或原子序)排列。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多年的修订才形成现在的元素周期表(表58-1-1)。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化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重大,科学家正是用此来寻找新型元素及化合物。

到1925年为止,已被确认的元素总共达88 种,其中有81 种是稳定的,7 种是不稳定的。这样一来,努力找出尚未发现的4 种元素(即第43、61、85、87 号元素)就成为科学家们的迫切愿望。由于在所有已知元素中,从第84 号到第92 号都是放射性元素,因此,可以预测第85 号和第87 号元素也应该是放射性元素。另一方面,由于第43 号和第61 号元素的上下左右都是稳定元素,所以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它们不是稳定元素。因此,它们应该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

这4 种元素中,首先被确认的是第43号元素。1937年,美国劳伦斯(E.O.Lawrence)用回旋加速器通过高速粒子轰击第42 号元素钼获得一种未知的放射性物质,并送到意大利化学家赛格雷(E.Segre)那里去进行分析。赛格雷和他的同事把有放射性的那部分物质从钼中分离出来以后,发现它在化学特性上和铼很相似,但又不是铼。因此他们断言,它只能是第43 号元素,并定名为锝,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元素。

1939年,法国化学家佩雷(М.Perey)在铀的衰变产物中分离第87 号元素,命名为钫(Fr)。

表58-1-1 元素周期表

1940年,美国化学家西格雷(E.G.Segre)等人在回旋加速器中用α-粒子轰击铋靶发现第85 号元素,并在1947年提出把这个元素命名为砹(At)。

1945年,美国橡树岭国立实验室的马林斯基(J.A.Мarinsky)等从反应堆铀裂变产物中发现并分离出第61 号元素,命名为钷(Pm)。

至此,元素周期表从第1 号至第92号终于全部齐全。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向元素进军的最艰巨历程才刚刚开始,因为科学工作者已经突破了周期表的边界。原来,铀并不是周期表中最后一个元素。

1940年,美国艾贝尔森(Philip Abelson)和麦克米伦(E.М.Мcmillam)等用人工核反应得到第93 号元素镎(Np)。同年,美国西博格(G.T.Seaborg)、沃尔和肯尼迪等发现第94 号元素钚(Pu)。1944年,他们用质子轰击钚原子得到第95 号元素镅(Am)。此后,美国西博格和吉奥索(A.A.Ghiorso)等于1949年和1950年用人工核反应分别得到第96 号元素锔(Cm)、97 号元素锫(Bk)和98 号元素锎(Cf)。1952年,美国吉奥索研究氢弹爆炸产生的原子“碎片”时发现第99 号元素锿(Es)和100 号元素镄(Fm);1955年,他又用氦核轰击锿得到第101 号元素钔(Мd)。195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用碳离子轰击锔得到102 号元素锘(No);1961年,他们又以硼原子轰击锎得到103 号元素铹(Lr)。1964年,俄国弗廖洛夫和美国吉奥索各自领导的科学小组分别发现104 号元素(Rf)和105号元素(Db)。1974年,俄国弗廖洛夫等用铬核轰击铅核发现106 号元素(Sg);1976年,他们用铬核轰击铋核又发现107 号元素(Bh)。1982年和1984年,德国明岑贝格(G.Мunzen-Berg)等人工合成108 号元素(Hs)和109 号元素(Мt)。1994年,德国达姆斯塔特重离子研究中心由 62Ni 和 208Pb核聚变产生110 号元素(Uun)和111 号元素(Uuu)。1996年,德国在达姆斯塔特重离子研究中心合成112 号元素(U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