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工业中毒事件推动工业毒理学的发展
在自然史和人类控制毒物的历史上,初期很少有因环境污染导致中毒的文字记载。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工业大革命以后,工业界经济和科技的爆发性进步,工作场所中有毒有害物对劳动者健康造成的危害逐步增加,使许多劳动者因所从事的职业患上了疾病,有的人甚至因此失去了生命。
工业中毒事件的频繁发生与全球工业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给整个社会带来许多公共卫生问题。有些导致灾难性事件的化学品甚至没有被登记过,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往往以牺牲劳动者健康为代价,不仅对劳动者造成了巨大伤害,也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20世纪前后是职业危害因素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欧美发达国家向亚洲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阶段。
值得指出的是,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工业中毒事件在推动工业毒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700年,意大利在棉花、亚麻及麻绒生产加工过程中,棉尘(Cotton Dust)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暴发。
18世纪,英国发现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可引起男性烟囱清扫工患上阴囊癌。
19世纪,在美国新泽西州,硝酸亚汞在制帽业被广泛使用于毛毡处理过程中,导致制帽工人慢性汞中毒。欧洲,黄磷(Yellow Phosphorus)被使用在手表制造业,引发接触工人磷中毒性下颌骨坏死。
20世纪初,美国和印度,β-萘胺( β -Naphthylamine)在印染业的使用导致了接触工人膀胱癌发病率的上升。
图20 英国烟囱清扫工
1910年,英国曼彻斯特,发现阴囊癌与接触多环芳烃有关。岩油被用于润滑纱锭。患阴囊癌的工人中,纺纱工人24 名,曾经从事纺纱的工人5 名,烟囱清扫工1 名以及焦油石蜡处理工人22 名。
20世纪20 至90年代,全球范围内石棉的广泛使用导致石棉相关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显著增长。
1928年,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医院,含有硝化纤维的X 线片在大火中燃烧,产生大量氰化物、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混合的有毒气体,导致97 人当场死亡,随后的几个月中又有26 人死亡。
20世纪50 至80年代,美国科罗拉多州Rocky Flats,在制造核武器触发器工厂的制陶厂,超过200 名工人中发现不同程度的铍中毒疾病。
1960 至1970年,美国肯塔基州路易维尔(Louisville),聚氯乙烯聚合生产过程中工人因使用氯乙烯,导致患肝血管瘤。
1973 至1975年,美国弗吉尼亚州詹姆士河(James River),十氯酮杀虫剂的使用,导致148 名工人中神经系统异常症状的增加。
1975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埃尔帕索(El Paso),一座冶金厂大量有害物质排放,导致距其6.6 千米半径范围内生活的儿童血铅超过60 毫克/升。
1975年,美国爱达荷州,冶金厂有害物质排放,导致生活在其附近98%的1~9岁儿童血铅超过40 毫克/升。
1976年,意大利塞韦索(Seveso),一座化工厂爆炸后释放出大量二英(Dioxin),导致该地区氯痤疮发病率的上升。
1984年,印度博帕尔(Bhopal)联合碳化物工厂泄漏异氰酸甲酯(Мethyl Isocyanate),导致2500 人死亡,20 多万人受伤。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工业化学品中毒事故。事故后,附近的哈美达医院对遇难者的头骨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有毒气体对大脑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图21 印度博帕尔联合碳化物工厂泄漏事件遇难者的遗骨
1990年,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座石油工厂泄漏的氢氟酸,导致3000 人被疏散,1000 多人就医,其中大多数出现急性中毒症状,100 人住院治疗,但没有发生死亡。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江西发生铊中毒(700 余例)、急性一甲胺中毒(380余例);河南、湖南及福建发生红斑肢痛症(1500 余例);湖北发生病因不明的皮肤、肌肉、神经病变(60 余例);河南发生甲醇中毒(28 例);北京郊区和陕西发生磷酸三甲苯酯中毒(100 余例)和有机磷中毒(100 例);在保定发生拟菊酯农药中毒(60 余例);广西连续发生毒鼠强中毒(57 例)。
上述工业中毒事件的发生,一方面促使公众对职业危害重视程度的转变,推动了各国政府近年来加强对规范职业卫生的工作力度,特别是一些重大职业卫生事件得到严肃查处,为进一步完善保护劳动者健康打下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职业危
害事件的不断发生,促进了工业毒理学的
形成与发展。人类将从这些灾难中总结经验教训,做好职业危害控制、职业卫生防护、宣传教育和受伤害劳动者救治的工作,为有效地预防和处理职业危害的发生提出了更科学、更可行的思路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