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

贝克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

1895年,伦琴发现X 线后,许多科学家都兴致勃勃地去研究这类新的、具有强大穿透能力的辐射,并展开了对这种射线本性的讨论。法国科学家昂利·彭加勒认为,X 线可能与呈现在真空管玻璃壁上的荧光有直接关系,因为看上去X 线似乎就是从那儿发射出去的。彭加勒的这个看法虽然不正确,但他的思想却被另一位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所采纳。

图94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

1896年2月,贝克勒尔从他负责的博物馆中选出一块铀盐来做自己的实验。他首先把铀盐暴露在阳光下,直到使铀盐能发出很强的荧光为止,然后,再把它和被黑纸包严的照相底板放在一起。尽管底板从来没有在普通光线下暴露过,但在显影时,贝克勒尔却发现底板感光了。这个结果似乎证实了荧光中含有X 线。又过了几天,贝克勒尔正准备进一步探讨这种新现象,巴黎却连日天阴,无法晒太阳,他只好把所有器材包括包好的底片和铀盐都搁在同一抽屉里。也许是出于职业上的某种灵感,贝克勒尔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想看看即使不经太阳照晒,底片会不会也有变黑的现象。于是他把底片洗了出来。底片上的黑影果真十分明显。他仔细检查了现场,肯定这些黑影是铀盐作用的结果。贝克勒尔通过这一现象很快领悟到,必须放弃原来的假设,这种射线跟荧光没有直接关系,它和荧光不一样,不需要外来光激发。

他继续试验,终于确证这是铀元素自身发出的一种射线。他把这种射线称为铀辐射。铀辐射不同于X 线,两者虽然都有很强的穿透力,但产生的机制不同。同年5月18日,他在法国科学院报告说,铀辐射乃是原子自身的一种作用,只要有铀这种元素存在,就不断有这种辐射产生。他发现正是铀盐才能表现出这种新的作用,这种作用既与采用哪一种铀的化合物无关,也与外界化学、物理条件的变化无关,而且它的强度似乎也不随时间而衰减,贝克勒尔断定这种射线是从铀元素中释放出来的。这样,贝克勒尔发现了元素的天然放射性。

这就是发现放射性的最初经过。这一发现虽然没有伦琴发现X 线那样轰动一时,但其意义还是很深远的。因为这一事件为核物理学的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的初期,人们不知它的危害,他也由于毫无防护而长期接触放射物质,健康受到严重损害,50 多岁就逝世了。科学界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将放射性物质的射线定名为“贝克勒尔射线”。1975年第十五届国际计量大会为纪念他,将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命名为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Bq。放射性元素每秒有一个原子发生衰变时,其活度即为1 贝可。原单位居里(1 居里=3.7×1010贝可)同时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