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中国放射毒理学研究历史回顾[1]
2025年08月10日
3.1 中国放射毒理学研究历史回顾
[1]
中国放射毒理学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原放射医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卫生部工业实验卫生研究所、核工业部辐射防护研究所,东吴大学医学院(原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系、复旦大学(原上海放射医学研究所)放射医学系、白求恩医科大学,以及核工业部、国防科工委所属厂矿、基地的医院及防护部门,以及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放射医学研究所、职防院、防疫站等单位,针对各部门的实际,对铀、氡及其子体、钴、放射性落下灰及混合裂片核素(包括铝、稀土、碘、铯、钜等)、钚、超钚、氚以及某些医学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研究了它们的理化性质、在动物或人体内的代谢、近远期效应、体内污染的监测与内剂量估算、应急医学处理及加速核素排除措施,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放射性落下灰内照射的作用特点、损伤规律、体内量的监测和危害评价、防治措施等研究,铀的损伤特点研究,氡及其子体诱发肺癌及癌前阻断治疗的研究,碘核素的比较毒理学研究,氚的遗传效应研究,钴及钚毒理学的研究以及加速排出药物的研究等都为中国核武器发展、核能的应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