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环境毒理学应用研究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应用之一是揭示环境污染物的危害性和把毒理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环境管理的法规和措施,使政府和大众共同采取行动以保护公众身心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1976年美国国家环保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首先提出危险度评价系统,1983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提出危险度评价程序,分为四个步骤:环境化学物的危害性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水平的评定以及危险度分析。由此可知,环境化学物的危险度评价是环境毒理学的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和应用更为科学和实用的危险度评价方法,例如采用基准剂量法(BМD)替代难以准确获得的“观察到的最低有害作用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对环境化学物危险度进行快速而正确的评价,为环境管理及时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毒理学理论和技术在环境公害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应当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将继续研究大气细颗粒物、光化学氧化产物、硫氧化物等常见污染物对呼吸与心血管健康危害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技术,研究环境致癌物如苯并芘等致癌危害的生物标志物和预防策略,研究环境中汞、铅、砷、镉、铬、锰等金属及其他元素污染物对神经、生殖、免疫及造血等系统危害的防治方法,研究富营养化水体和沿海赤潮中优势藻类产生的藻毒素对消化、免疫等系统危害的防治技术,研究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对健康危害的预防措施。对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POPs、农药残留及新型化学材料如纳米颗粒物等的健康危害的防护措施,以及对于突发事件引发的化学物对水体、大气高浓度急性污染所致环境公害的防治对策,都将继续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探讨。
研究环境毒理学理论和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促使更多的分支学科产生,开拓环境毒理学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