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汞
人类使用汞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几个世纪人为排放的汞导致全球很多地方出现汞污染。从1550年到1930年,由于采矿业使用汞融合技术来提取金和银,全球由采矿业排放的汞大约就有26 万吨。采矿作业留下的污染尾矿和冲积层在全球普遍存在,而且是可以保持几十年或几百年的汞排放源。此外,汞在工业应用中的使用也有很长的历史,特别是在氯碱厂和造纸厂。
最著名的汞中毒事件是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的水俣病。当地许多人吃了被汞污染的鱼而发生汞中毒。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这个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中汞污染的全球关注。
1963年,日本学者福姬奇(Fuijiki)从日本水俣湾捕获的贝壳动物体中分离出甲基汞后,他提出假设:海洋浮游生物或其他生物能够合成甲基汞,推测鱼体中的甲基汞来源于生物合成的甲基汞。这个假设于1968年被瑞典学者詹森(Jensen)和詹妮勒威(Jernelov)证实。
1969年,博格(Borg)等指出在播种了用烷基汞化合物处理过的植物种子后,发生了许多野生鸟类高死亡率的事件。种子上的烷基汞化合物对鸟类有很强的毒性作用。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对汞污染危害的不断认识,汞的使用以及排放到表面水体的汞开始逐渐减少。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些水生生态系统被分为汞敏感型生态系统,因为当少量的汞进入或总汞的含量较低时,就能引起该系统中较高营养级的鱼和野生动物受到明显的甲基汞污染。汞敏感生态系统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他们能将无机汞高效地转化为甲基汞。
1989年,孟紫强等研究证明,硒对二氯化汞的遗传毒性有拮抗作用[4]。继之,他们研究证明低水平砷、汞和镍对人血淋巴细胞转化和DNA 合成具有刺激效应。
环境汞的研究是一个有实质性科学进步和发现的领域。事实上,自从环境汞污染引起全球关注以来,数以百计的研究对汞的来源、环境转移,生物地球化学转换和循环、生物积累以及其他生物效应进行了报道,取得许多成果。然而,汞在环境的暴露和生态毒理学效应问题仍然需要继续研究。
【注释】
[1]SUCHANEK T H.Oil impacts on marine invertebrate populations and communities.Amer.Zool,1993,33:510.
[2]戴乾圜.化学致癌剂及化学致癌机制的研究——多环芳烃致癌性能的定量分子轨道模型——“双区理论”.中国科学,1979,10:964-977.
[3]孟紫强,等.二氧化硫生物学:毒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68-176.
[4]孟紫强,张连珍.二氯化汞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毒性及硒的防护作用.环境科学,1989,1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