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快速发展
滴滴涕
1970年5月11日,由于医生、立法者、科学家、天然资源的保护管理论者以及其他人员的极大关注,美国医药协会职业卫生参议会毒理学委员会和环境与公共卫生参议会提出《滴滴涕对人体健康的现状评价》[2],确认“滴滴涕在超过一定的限度被吸收时是有毒的。滴滴涕对人类和其他哺乳类的主要效应是对肝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甲基汞
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科学家的研究证明,汞化合物在环境中的有意的使用和工业活动有意无意的汞污染已经导致世界性汞水平上升。1968年埃克曼(Ekman)等,1970年迈耶廷尼(Мiettinen)等,以及其他毒理学者对甲基汞等有机汞化合物在大鼠、小鼠、淡水鱼等体内的半衰期及其汞排泄进行了研究。
同期,詹森(Jensen)和杰尼洛夫(Jernelov)研究发现苯基汞、甲基乙基汞和二价汞能够在母鸡体内转化为甲基汞。斯凯福英(Skerfving)等发现甲基汞可以引起细胞染色体断裂。1970年,瓦尔伯格(P.Wahlberg)等研究发现,海鸟的蛋含有甲基汞,能对人引起急性健康危害。
其他环境问题
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国家的工业生产仍然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煤烟型污染是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因此煤烟型污染的主要化学组分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危害健康的研究成为环境毒理学热点。
197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氟氯烃化合物气体(CFCs,Chlorofluorocarbon)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标志着全球性污染的环境毒理学问题开始得到关注。
1973年,中国召开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随后又制定了环境科学发展规划,欧美关于环境毒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开始被介绍到中国,环境毒理学研究开始在中国起步。
中国在环境毒理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标志是对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方性疾病)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起,中国就通过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对一些地方性疾病如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的病因和流行状况进行研究。吉林医科大学于1973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克山病》专著。孟紫强于1984年出版中国第一本《大骨节病》专著[3]。中国对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的研究为环境中天然有毒物质毒理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