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多氯联苯

4.4 多氯联苯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联苯的氯取代物,由209 种单体同系物组成,其化学性能稳定,在环境中降解缓慢。PCBs 最早于1881年由德国人施密特(Schmd)和舒尔茨(Schuts)合成,1929年在美国首先开始工业生产。

1968年,在日本发生的米糠油事件,就是PCBs 中毒事件,其中超过1000 人被暴露在PCBs 污染中而导致中毒。

1970年,彼特曼(Bitman)和塞西尔(Cecil)就报道了低氯代的Aroclor 混合物及邻位取代的PCBs 同系物具有类雌激素活性。随后发现PCBs 的羟化代谢产物可竞争性地结合雌激素受体,造成雌激素功能的紊乱,表现出雌激素受体激动剂活性。

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相继颁布了有关法令法规,针对PCBs 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美国、加拿大和西欧自1971年起限制开放性使用PCBs。1975年,美国PCBs 的产量比1970年下降了50%。

1977年,美国对哈德逊河PCBs 进行了长达10年的监测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哈德逊河中PCBs 含量已超过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规定的5.0 毫克/千克可接受标准。

1987年,《美国联邦法规》禁止PCBs 和其他11 种有害废弃物采用填埋法处理,规定含量在50 毫克/千克以上的PCBs 废弃物投弃前需进行焚烧处理。

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停止PCBs 的生产和使用,但它们通过各种途径残留在环境中,是全球重要的有机污染物,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中的一种。

PCBs 污染最初是在赤道至中纬度地区,然而目前在北极和其他遥远地区都发现了PCBs。据WHO 统计报道,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生产,至20世纪80年代末,全世界生产的工业PCBs 约2×107吨,其中约31%已排放到环境中。PCBs 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其中某些异构体和同族体具有高度的生物富集性和毒性。

1992年,英国针对环境中的PCBs 的含量、分布、归趋等环境行为做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残留于环境中的PCBs,其中93.1%存在于土壤,海水占3.5%,底泥占2.1%,淡水、牧草、排污水以及人体占1.4%。沉积物可看作是PCBs的储存库,随着原发污染源的消失,在今后几十年内甚至更长时间内,它可能作为第二污染源再次将PCBs 释放到环境中。

199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Aroclor 1260、Aroclor 1254、Aroclor 1242 可使雌性大鼠产生肝癌,Aroclor 1260 也可使雄性大鼠发生肝癌。PCBs 同系物很多,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方式诱发癌症。

2001年5月22日,在瑞典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大会上,150 多个国家联合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该公约规定禁止使用12 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中PCBs 等7 种化合物在2025年前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完全禁止生产和使用。

目前很多国家均致力于建立和发展PCBs 的痕量分析方法,检测PCBs 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污染水平,并加强监管,防止已封存的PCBs 再次进入环境,同时加快研究处理PCBs 的理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