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航天毒理学

4.7 航天毒理学

航天毒理学(Space Toxicology),是研究航天及相关环境中有害物质对机体毒性作用的机制和防护的学科。有的国家泛称为“密闭环境毒理学”。

载人航天事业及多种学科的结合和发展促进了航天毒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航天毒理学在工业毒理学、环境毒理学、分析化学和预防医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主要研究在航天特殊条件下,航天器舱室空气化学污染物的毒理学问题,预防和消除舱室空气污染,保障乘员安全、健康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研究内容包括航天舱室污染物的来源、危害、毒作用机制、制定卫生标准、监控及评价等一系列应用和理论问题。

航天毒理学虽然已有30 多年的研究历史,拥有一支分布在军队、院校、公司和政府部门的研究队伍,积累了现代研究资料,为保障航天器舱室乘员的安全、健康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但在毒理学领域中,它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各种载人航天器的舱室是一个密闭的人工大气环境,从毒理学观点来看,航天器的舱室环境特点是:

第一,舱室内存在各种化学和生物污染源,其污染物对乘员有潜在的毒性危害;

第二,航天失重环境,应激和活动受限等特殊因素能改变乘员对有害因素的敏感性和耐受性;

第三,密闭舱室空气化学成分复杂,存在毒物的联合作用;

第四,持续暴露方式能增强乘员对有害因素的效应[12]

由此可见,航天活动给毒理学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领域,给毒理学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

【注释】

[1]朱克纯.无公害水稻研究与金属毒理学效应.自然科学进展,1994(1).

[2]周炯亮.美国金属毒理学的研究近况.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原名:冶金劳动卫生),1982,8(4):224-227.

[3]王文雄(1965—),教授,福建惠安人,1984年和1987年分别获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1991年在英国普里茅斯海洋研究所(Plymouth Marine Lab)做访问研究,1996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近岸海洋学博士学位。1997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从事海洋生态毒理学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2003年获得日本琵琶湖生态学奖,2009年获得中国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4]朱宣人(1916—2009),教授,兽医学教育家,兽医病理学家。首次在中国发现羊传染性胰腺瘤样病,证明甘肃省河西地区马气喘病是一种混合性尘肺。曾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著有《普通兽医病理学》。

[5]丁伯良(1948—),研究员,中国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1987—1990年曾赴英国伦敦大学、利物浦大学从事动物中毒病理学研究。著有《动物中毒病理学》。

[6]驱鲨剂,由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黑色染料、溴氰菊酯以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毒性实际上是其组分的联合作用,且属简单的相加。

[7]欧阳国顺.航空毒理学研究现况和展望.解放军医学学报,1994,8(5):247-250.

[8]浸渍剂过去以三氯联苯为主,目前以硝化和氯化多烷基苯为主,挥发性极小。

[9]座舱隔热层交联剂分别为以辛基锡和二异氰酸苯甲酯为主配成。

[10]固定胶由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以一定的比例聚合而成,聚合物是基本无毒的,该胶的毒性主要是胶液中游离的MMA 和GMA 的联合毒性,并属简单的相加作用。

[11]增压座舱有大气通风式和再生式两种。大气通风式增压座舱一般限于24 千米以下高度使用。在更高的高度上由于空气稀薄,需要使用再生式增压座舱。再生式增压座舱的空气与大气隔绝,用机载压缩气源对座舱增压并补偿少量的座舱漏气,用过的空气经再生后在舱内循环使用。再生式增压座舱主要用于飞行高度大于24 千米的飞机和载人航天器。

[12]余秉良.航天毒理学的研究概况.解放军医学情报,1994,8(5):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