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器官毒理学学科史
2025年08月10日
2 靶器官毒理学学科史
靶器官毒理学(Target Organ Toxicology),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各类组织器官系统所致损伤的基本原理、规律和评价方法,也称为脏器毒理学。毒物对靶器官的毒性,包括肝脏、肾脏、呼吸系统、心血管、血液、神经系统、行为、皮肤、生殖和发育、眼及耳等。
2006年,中国出版第一本由庄志雄[1]主编的《靶器官毒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该书着重介绍了外源化学物与机体交互作用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的基本原理、规律和评价方法。全书共20 章,阐述了器官选择毒性的生物学基础,靶器官毒性的一般规律,器官选择毒性的共同机制,毒代动力学与毒效动力学与靶器官毒性的关系。同时,分别阐述主要毒物对肝脏、肾脏、呼吸系统、心血管、免疫、血液、中枢神经系统、行为、皮肤、生殖和发育、内分泌等靶器官的毒性。此外,对以往涉及较少的胃肠道毒理学、胰腺毒理学、外周神经毒理学、眼毒理学、耳毒理学、骨和软骨毒理学及肌肉毒理学做了简要的介绍。
图160 中国靶器官毒理学专著(1.庄志雄主编的《靶器官毒理学》封面,2006;2.茆文革等主编的《皮肤、眼与骨毒理学》,2010;3.李建祥等主编的《血液毒理学》,2011)
2009年,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委托常元勋[2]担任《靶器官毒理学丛书》总主编,组织全国有关专家作为本丛书各分册的主编。第一批出版的丛书有赵超英和姜允申主编的《神经系统毒理学》(2009),茆文革等主编的《皮肤、眼与骨毒理学》(2010),谭壮生、赵振东主编的《免疫毒理学》(2011),曹毅、卢庆生主编的《泌尿系统毒理学》(2011),李建祥等主编的《血液毒理学》(2011),李建祥、李芝兰和张敬旭主编的《生殖与发育毒理学》(2012),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靶器官毒理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