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毒理学未来展望
管理毒理学集实验毒理学、流行病学研究于一体,综合公共卫生学的原则以及社会和经济因素,形成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和危险度管理(Risk Мanagement)体系,为制定毒物卫生标准、做出管理决策采取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64]。为此,管理毒理学的发展将推动毒理学在社会经济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管理毒理学为政府和立法部门提供科学资料和技术支撑,参与化学事故应急处置,参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此同时,政府管理部门一方面支持管理毒理学的发展,促进研究方法的改进和提高;另一方面,政府管理机构中的管理毒理学专业人员要研究如何将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公众政策的制定及其决策过程,通过法规性文件和法律法规来影响和约束污染环境的行为,达到保护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注释】
[1]亚历山大时期,指公元前336 至公元前323年古代马其顿国王时期,亚历山大创立了帝国。此时,中国正处于七国并立的战国时期。
[2]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突然因发热而病倒,十天后死去,其时还不满33 岁。长期以来其死因不断有争议。大多数记载是: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的一次痛饮后得了疟疾。有的认为是得了伤寒而死。还有的认为他死于嚏根草中毒,但人们对下毒产生怀疑,因为在古希腊缺乏长作用时间的毒。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2004年7月号《新型传染疾病》杂志里刊登了几篇论文,讨论了“亚历山大死于西尼罗河病毒”说法。
[3]谭毓治.药物毒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爱德华·C.兰伯特(Edward C.Lambert),是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儿童医院心脏病科主任。
[5]王全军,等.药物毒理学研究新进展.中国毒理学通讯,2007,11(4):13-16.
[6]夏世钧.农药毒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7]CHIU S F.General principles of insect toxicology.Gungzhou:Guangdong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1993:2.
[8]农药经加工制成的各种制剂的形式,简称剂型。在农药工业中,Formulation 一词有制剂、剂型和配方三种含义,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使用。
[9]屠豫钦(1928—2009),农药学家、植物保护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祖籍陕西潼关,1928年8月出生于上海,1947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附中高中部,同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农学院化学系学习,1949年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攻读农药专业,1951年攻读农药学研究生。1953年毕业分配到西北农学院任讲师、教研室副主任。后在中国农科院四川省农药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工作,2009年12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 岁。曾任国家环保局污染控制司专家组成员,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工程(AGSE)专家组成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农药学分会副主任。编著《农药科学使用指南》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卷)。
[10]屠豫钦.论农药的宏观毒理学.农药学学报,2004,6(1):1-10.
[11]第1 版由韦兰·J.小海斯(Wayland J.Hayes)主编,1966年出版。第2 版由韦兰·J.小海斯和爱德华·D.劳斯(Edward D.Laws)主编,1991年出版。
[12]韦兰·J.小海斯(Wayland J.Hayes),是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范德彼尔特(Vanderbilt)大学医学院生化系环境毒理学中心的教授,美国毒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以著名毒理学家的身份长期担任美国国家传染病中心农药规划部的领导工作,在农药毒理学领域做出一定贡献。著有《农药毒理学》《与人有关的农药研究》《关于经济毒物的临床手册》和《环境卫生基准9:滴滴涕及其衍生物》等。
[13]《环境卫生基准9:滴滴涕及其衍生物》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支持,于1979年出版。该书由马连山等译为中译本,于1987年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14]小海斯.农药毒理学各论.陈炎磐,夏世钧,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
[15]此前称为《有关农药的卫生问题文摘通报》(Health Aspects of Pesticides Abstracts Bulletin).
[16]王淑洁.农药毒理学的研究现状.第一届中国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1993:7-11.
[17]竺乃恺.分析毒理学的现状与展望.第一届中国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1993:12-15.
[18]砷用于谋杀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在古代,由于生产技术落后,致使砒霜里都伴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当所含的硫和硫化物与银接触,就可起化学反应,使银针的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硫化银”。因此,一度采用银针探砷方法检验尸体证明砷的存在,曾经使司法步入误区。现代生产砒霜的技术进步,提炼很纯净,不再掺有硫和硫化物。银金属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通常条件下不会与砒霜起反应。
[19]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1900—1958),法国物理学家,与妻子伊伦合作发现中子,生成放射性物质,两人同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20]刘耀,徐婉.法医毒物分析化学的发展.中国法医学杂志,1986(2).
[21]弗里德里希·费迪南·龙格(Friedrich Ferdinand Runge,1795—1867),德国分析化学家。
[22]埃米尔·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1852年10月9日生,1881年他被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任命为正教授。费歇尔的后半生得到了很多荣誉。他是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荣誉博士。1902年他因化学合成咖啡因和对糖、嘌呤的合成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但他的生活是悲惨的,他的一个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另一个儿子在25 岁时因忍受不了征兵的严厉训练而自杀。费歇尔因此陷入抑郁之中,并患上癌症于1919年7月15日去世。
[23]UPS 为国际快递公司,提供专业运输与物流服务。服务范围涵盖全球超过200 个国家与地区。起源于1907年在美国西雅图成立的一家信差公司,以传递信件而闻名世界。
[24]约翰·彼得森(John Peterson),毕业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及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的硕士学位。他是Alere 毒理学服务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负责行政工作以及认证实验室的所有业务和财务。他在Alere 任职期间,曾担任实验室技术员、客户服务总监、全国销售代表和销售副总裁和市场营销等多个职位。他还是毒品和酒精测试产业协会(Substance Abuse Program Administrators Association,SAPAA)和药物滥用项目管理者协会(Drug and Alcohol Testing Industry Association,DATIA)的成员。
[25]江桂斌(1957—),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7年11月生,山东莱阳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7年和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分获硕士、博士学位。1989—1991年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化学所作访问学者,1994—1996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化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环境分析化学方法、环境污染现状与过程机制和生态毒理学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环境化学》杂志主编。
[26]吴永宁(1962—),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学院),获得公共卫生学士,1986年获得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硕士,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食品安全、食品污染监控技术与风险评估研究。联合FAO/ WHO 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成员。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化学污染监控室主任,WHO 食品污染物监测合作中心(中国)主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27]黄鸣驹(1895—1990),中国著名毒物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毒物分析化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18年毕业于浙江医药专门学校药科。1921年留学于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次年转入哈勒大学药学院进修。1924年回国,被聘为浙江医药专门学校教授,1935年,再次留学于德国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药学系,从事毒物微量分析研究工作。1938年回国后,任浙江医学院教授,国民政府陆军制药研究所所长。1944年后,受聘为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1949年任浙江省立医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1954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系主任。1956年任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主任、教授。曾担任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药品分析组组长。曾当选为浙江省人大代表,杭州市、上海市政协委员。
[28]胡炳蔚(1926—),教授,山东省济南市人,1945年中央大学医学院(现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1951年进入该校第一届全国高级法医师资班进修,1953年到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工作,创建法医学系并任法医学系主任和法医毒理学教研室主任,从事法医学教学、科研及检案实践。曾任中国法医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法医学会首任理事长、全国法医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64年,他和刘明俊教授合著《常见中毒的法医学鉴定》。为《法医毒理学》副主编。
[29]廖林川,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毒物分析教研室教授。兼任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毒品及毒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医学会毒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参编《刑事技术》《法医学进展和实践》。
[30]王汉斌.中毒救治概述.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2004-09-01.
[31]急救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创伤、急性发作及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的一门学科,具有专科性、独立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现代急救护理学起源于1854—1856年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在那场战争中,南丁格尔率领38 名护士奔赴前线实施救护,使前线战伤的英国士兵得到及时的救治。19世纪医院日益盛行之时,紧急照料催生了急救护理和急诊科的建立。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发展国家级的组织,以传播急救护士的术语和专业思想,同时训练各行业的人员作为二线急救组织成员。1975年5月,在国际红十字会参加下,提出了急救事业的国际化、国际互助和标准化的方针。从此,救急车、国际统一的急救电话号码、急救情报交流,以及救急法律的完善使急救事业逐步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32]克莱艾森.毒理学:毒物的基础科学.黄吉武,周宗灿,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71-972.
[33]侯芳,苗佳,等.临床毒理学科发展报告.中国毒理学通讯,2011,15(2):1-6.
[34]侯芳,苗佳,等.临床毒理学科发展报告.中国毒理学通讯,2011,15(2):1-6.
[35]世界卫生组织对药物警戒的定义为:药物警戒是发现、评估、理解和预防药品不良反应或其他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活动。
[36]印木泉.遗传毒理学展望.中国毒理学通讯,1997,1(1):2-3.
[37]马勒(Hermann Joseph Müller,1890—1967),美国遗传学家。1890年12月2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1907—1909年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1912年任助教,并从事果蝇的遗传学研究,1916年获博士学位,后任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20—1932年任得克萨斯大学副教授和教授。1931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32—1940年先后在德国柏林的威廉皇家研究所、前苏联莫斯科的遗传学研究所和英国爱丁堡遗传学研究所工作。1941年回到美国后任麻省阿默斯特学院教授。1945—1964年任印第安纳大学教授。马勒一生发表遗传交换、生物进化、人类遗传等方面论文约370 篇。由于他对X 线产生突变的研究做出卓越贡献而荣获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67年4月5日,在印第安纳波利斯逝世。
[38]斯塔德勒(L.J.Stadler,1896—1954),密苏里大学教授,他是在大麦、玉米中首先发现X 线诱发植物基因突变的美国植物遗传学家。
[39]芥子气是第一批致突变物质之一。英国外科医生罗布森敏锐地发现芥子气灼伤和由X 线引起的灼烧非常相似,因此他向遗传学家奥尔巴克(Auerbach)建议是否可用芥子气引起突变。奥尔巴克通过试验确实证明了罗布森在1941年所预料的芥子气致突变效应。
[40]遗传毒性(Genetic Toxicity),指环境有害因素损伤机体遗传物质而产生的有害作用,表现为致突变、致畸和致癌作用,这三类不同效应的产生与毒物作用于不同靶细胞有关,对生殖细胞DNA 引起突变是可以遗传的,其后果是发生遗传性疾病; 对体细胞DNA 损害的结果是引起肿瘤,对发育生物体细胞的损害可以致癌,后两者是不能遗传的。遗传毒性效应通常属于亚毒性接触水平,低剂量长期接触,居多为远期效应。
[41]《突变研究》(Mutation Research)杂志,1964年创刊,由爱思唯尔出版社出版。
[42]印木泉(1933—),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中国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1956—1957年学习军事医学,1962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进修劳动卫生学,1982—1983年在法国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美国国家毒理研究中心(NCTR)和日本国立癌症中心进修。1957年在第二军医大学任教,历任军队卫生学教研室教授、副主任,卫生毒理学教研室教授,主任。先后担任国际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中国毒理学会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从事遗传毒物学研究,还著有《遗传毒理学的原理与方法》。
[43]张天宝.遗传毒理学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毒理学通讯,2009,13(2):8-9.
[44]VOS J G.Immune suppression as related to toxicology.CRC Crit.Rev.Toxicol.,1977,5(1):67-101.
[45]OPPTS(Office of Prevention,Pesticides,and Toxic Substances),是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EPA)下属的“预防、农药及有毒物质办公室”。800.3550、880.3800 和870.7800 是指南的编号。
[46]姚武,吴逸明,等.我国免疫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及展望.中国毒理学通讯,2009,13(2):13-15.
[47]薛彬.我国免疫毒理学现况及展望.卫生毒理学杂志,2000,14(1).
[48]乔赐彬(1931—),研究员,山东济宁人。1952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学系。1959年赴前苏联医学科学院从事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1963年获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山东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山东省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其“棉酚的避孕研究”“煤硅肺的动态观察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参与编著和翻译《急性中毒》《农药中毒》《职业病》《内科理论与实践》《劳动卫生学进展》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等。
[49]吴逸明(1944—),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4年11月生,1967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医疗系,任临床医师13年,从事公共卫生专业科研22年,1988—1989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职业卫生学院做访问学者。1993年晋升为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及卫生毒理学教授,1991年任硕士生导师,1996年开始担任中国药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毒理学会免疫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癌变、畸变、突变》杂志副主编。
[50]GORDON G,GIBSON R.Immunotoxicology.England:Academic Press,1983.
[51]薛彬.我国免疫毒理学现况及展望.卫生毒理学杂志,2000,14(1).
[52]石年.免疫毒理学25年:回顾与展望.中国毒理学通讯,2011,15(2):9-10.
[53]顾学箕.卫生毒理学的任务与发展.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86(4).
[54]李伟格(1929—2012),教授。1929年10月21日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化系农药专业,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农业部饲料产品质量监测中心主任、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主任。曾任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中国毒理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饲料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著(译)有《农药手册》《公害与农业》《英汉毒理学词典》《农产品及制品质量检测技术手册》和《食品与营养大百科全书》。
[55]苏晓鸥(1963—),研究员。满族,辽宁沈阳人,现任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主任,中国毒理学会饲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农业部饲料生产许可证评审员。主要从事饲料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研究。著有《饲料添加剂大全》和《饲料安全手册》。
[56]于炎湖(1937—),教授。湖南慈利人。1958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畜牧专业。1984年赴日本大学研究环境毒理学,1985年回国在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任教。主要从事家畜环境卫生学与饲料毒物学的教学及科研。曾任中国家畜环境卫生研究会第一、第二届副理事长。编著有《饲料毒物学附毒物分析》《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畜牧卷》和《家畜环境卫生学》。
[57]齐德生(1965—),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兽医专业,1989年获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环境毒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饲料毒物与抗营养因子。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副主任,兼任湖北省饲料质量监督检验站站长。
[58]于炎湖.对开展饲料毒理学研究的浅见.中国毒理学通讯,1998,2(2):1-3.
[59]高希武,韩召军,邱星辉,等.昆虫毒理学发展与展望.昆虫知识,2010(3).
[60]龚坤元(1914—),中国昆虫毒理学家,研究员。先后在中央农业实验所、湖北农改所、中央卫生实验院、中央大学农学院、南京农学院任职或执教。1949年后,自南京农学院调至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事药剂毒理研究,在棉蚜及家蝇抗性研究、烟雾剂的配制、滴滴涕及六六六毒理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著有《中国土农药志》(科学出版社,1960)。
[61]林孔勋(1922—),福建闽侯人,中国植物病理学家。1947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45年4月,他被分派到美军1880 工兵营第二连做翻译官。1945年返回广州岭南大学复学。主要从事杀菌剂毒理学、病害流行学和病害生理学研究。
[62]萨克斯爱纳(R.C.Saxena),是印度昆虫学博士,副教授,从事昆虫毒理学研究和教学25年,印度《应用昆虫学》杂志的主编,并担任多个国家相关杂志的撰稿人。斯里瓦西塔娃(R.P.Srivastava)是印度昆虫学教授,曾在原西德、英国剑桥大学、阿姆斯特丹做访问学者,从事昆虫学研究和教学35年,曾获得拉贾斯坦邦政府的绩效工资奖。
[63]付立杰.管理毒理学现状与发展的国际比较//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学术会议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09:6-7.
[64]庞应发.管理毒理学一瞥//第一届中国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出版者不详],1993: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