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大气污染事件与大气毒理研究

1.1 大气污染事件与大气毒理研究

随着工业的发展,作为能源的煤炭和石油的消耗急剧增加,大气污染公害事件频繁和严重发生,引起医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开启了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先河。

1924年,拉塞尔在英国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报道了伦敦烟雾事件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而且死亡率不断增加,引起了人们对环境医学与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关注。

1930年12月1 至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发生烟雾事件,经调查,1 周内有63人死亡,6000 人患病。这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来的大气污染事件及环境毒理学研究资料。

1939年10月11日,圣路易斯发生烟雾事件,前后持续了一个星期,被《圣路易斯邮报》报道,该报因此获得了1940年第一个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史称此报道为环境报告。

1943年5月至10月,美国发生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这是最早出现的由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研究表明,该烟雾事件引起受害人眼、鼻、喉、呼吸道刺激,出现红肿、流泪、喉痛、咳嗽、胸痛、红眼病流行,甚至会呼吸衰竭死亡。

1948年10月26 至31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生多诺拉烟雾事件。在全镇人口中,43%发病,轻症者表现为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酸软,占居民总数的15.5%;中度者表现为咳嗽、胸闷、气喘、呕吐、腹泻,占16.8%;重症者表现为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占10.4%,死亡17 人,5190 人生病(有的报道为6000 人)。

1950年,美国杜鲁门(Harry Truman)总统发表演说,提出政府和行业应该投入力量与致人死亡的烟雾做斗争。

1952年12月5 至8日,英国发生伦敦烟雾事件,经调查研究报告,空气中二氧化硫(SO2)浓度达3.8 毫克/立方米,烟尘浓度达4.5 毫克/立方米,分别为平时的6 倍与10 倍。雾的硫酸含量达680微克/立方米。一周之内死亡人数比往年同期多4000 人,在之后的两个月时间内,又有8000 人陆续死亡。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由燃煤引发的城市烟雾事件。

同年,拉森(Larson)在《美国公共卫生杂志》发表论文对有关空气污染的医学和控制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1954年,利夫尔(Leavell)指出,在多诺拉事件和马斯河谷事件中,引起居民死亡的污染物不是一种污染物,而是多种污染物协同作用的结果,受害的人主要是患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患哮喘症的暴露居民。

1955年,美国公共卫生局开始设立空气污染项目,资助空气污染方面的研究和培训,以减轻居民区空气污染的危害。美国公共卫生局开始对汽车排气的问题进行资助研究。同年,美国国会通过《空气污染控制法案》(Air Pollution Control Act),这是继1963年《清洁空气法案》(Clean Air Act)和随后有关环境保护立法的又一次进步。同年,空气污染国际大会(International Air Pollution Congress)在纽约召开。

1956年,费尔(Phair)和汤姆森(Thomson)报告空气污染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他们深信低水平环境污染物的长期存在可能会给人群健康带来危害,于是他们提出一整套严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他们的研究开启了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先河。

1956年,伦敦另一起烟雾灾难引起1000 人死亡。英国的彭伯顿(J.Pemberton)采用环境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空气污染诱发支气管炎问题。同年,英国国会通过《清洁空气法案》,美国国会通过《水污染控制法》(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ct)。

1959年,美国开始重视非工厂的社区空气低水平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但是一直到1962年卡逊《寂静的春天》出版之前,大多数人不相信所提出的研究证据可以说明环境低水平污染会导致暴露居民发生疾病。

1961年,日本发生四日市哮喘病事件。从1961年起,当地患哮喘病的人数激增,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可达2.86 毫克/立方米,主要来源是燃烧含硫量很高的重油。四日市哮喘患者到1970年已达500 多人,1972年已达6376 人。

1962年,另一起伦敦烟雾事件引起750 人死亡。在此之前的1930年至1960年间,人类对这类频发的大气污染灾难事件应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