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有毒植物学
有毒植物学是研究有毒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性状、生态学、地理分布、有毒部位(包括遗传性状和植物组织学)、有毒成分、危害以及一般防治方法的学科。
有毒植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毒植物本身。因此,多数研究有毒植物的学者是植物学家或植物化学家,也有植物学家与兽医学家合作进行研究的。
1979年金霍恩(A.D.Kinghorn)主编的《有毒植物》一书,收集了国际经济植物协会召开的第18 届年会上关于有毒植物的论文,其中有八篇专论,即:
第一,有毒植物问题;
第二,有毒蘑菇;
第三,茄科和百合科的毒性与致畸性;
第四,商陆科和其他引起淋巴细胞分成因子;
第五,家庭装饰植物对人类的潜在毒性;
第六,大戟科的助癌剂;
第七,有毒的漆树科;
第八,菊科植物引起的地敏和植物性皮炎,讨论了与人和动物有关的植物性食品、饲料、药物、纺织品、燃料及建筑材料的毒性问题。
此外,还有专门研究动物的有毒植物学。如日本宫本三七郎和大川德太郎合著的《家畜有毒植物学》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书中按植物学的分类法首先以门、亚门、科、属、种排列,而后对各科、属的有毒种予以描述,包括学名、形态、花候、花色、分布、有毒部位、有毒成分、中毒动物、症状、剖检、疗法和利用等。
世界上关于有毒植物的专著很多,有世界性的,也有地区(国家)性的。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出版了有毒植物的研究专著。1893年康尼温(Cornevin)著的《有毒植物》是第一部有毒植物的经典著作。之后,许多专著陆续出版。例如:
Long:《植物对家畜的毒性》,1924;
Steyn:《南非的植物毒物学》,1934;
Henry:《植物生物碱》,1939;
Hurst:《新南威尔士的有毒植物》,1942;
宫本三七郎等:《家畜有毒植物学》,1942;
八木康夫:《有毒性蛋白质》,1951;
Мcilroy:《植物的糖苷》,1951;
Connor:《新西兰的有毒植物》,1951、1977;
Мanske:《生物碱》等1—12 卷,1949—1970;
古斯宁:《有毒植物毒物学》,1955;
Kingsbury:《美国加拿大的有毒植物》,1964;
Watt:《南非和东非的药用和有毒植物》,1962;
Blohm:《委内瑞拉的有毒植物》,1968;
Lampe 和Fagertrom:《植物毒性与皮炎》,1968;
Foreyth:《英国的有毒植物》,1968;Lionor:《植物性食品中的有毒成分》,1969、1980;
U.S.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食品中天然产生的毒素》,1966、1977;
North:《彩色有毒植物和有毒真菌》,1967;
Keeler:《有毒植物对家畜的影响》,1977;
Kinghorn:《有毒植物》,1979;
陈冀胜、郑硕:《中国有毒植物》,1987;
史志诚:《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1997。
图161 有毒植物著作(1.宫本三七郎著的《家畜有毒植物学》,中译本,1953;2.古斯宁著的《有毒植物毒物学》,1955;3.埃弗里斯特著的《澳大利亚的有毒植物》,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