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牛“腹泻病”与钼中毒
2025年08月10日
2.5 牛“腹泻病”与钼中毒
1938年,弗格森(W.S.Ferguson)等人报道了在英国萨默塞特(Someeset)地区的牧场放牧的牛和绵羊流行一种原因不明的严重腹泻,已经有100年的历史,当时定名为“腹泻病”。经过调查和检测,发现该地区的牧草中钼的含量高达20~100微克/克,而其他地区牧草中钼的含量仅为1~3 微克/克。如果投给健康牛钼酸钠或间接利用钼酸钠给牧草施肥,只需几天甚至24 小时内即可发生类似的严重腹泻症状。
1946年布里顿(A.H.Britton)等人报道了美国高钼牧场放牧的牛羊同样发生类似的“腹泻病”。1950年坎宁安(I.J.Cunningham)报道了新西兰部分沼泽性的“泥炭土”或腐殖土的高钼牧场,放牧牛发生以腹泻为主症的疾病,称之为“泥炭泻”(Peat Scours)。1954年安诺(Anon)报道新西兰曾过多施用钼肥刺激牧草生长,结果导致放牧牛的“腹泻病”。
1981年高桥达几报道日本岛根县能义郡自1950年以来,当地牛群中流行一种“毛白化病”,其主要症状为严重下痢,体质消瘦及食欲减退,直到1955年才查明该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河川上游的辉铅矿及二硫化钼的浮选矿废水污染水质,使该地区牧草含钼量剧增,放牧牛群采食被污染的高钼牧草导致发病。
1981年中国樊璞等人报道了赣南大余县由钨钼选矿厂含钼尾砂水污染饮水及土壤,逐渐形成高钼土壤。经分析土壤中钼含量为25.2 微克/克,稻草中182 微克/克,牛羊食1 千克即中毒。中毒的牛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腹泻和皮肤发红,当地称为耕牛的“红皮白毛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