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生化与分子毒理学社团组织

4.2 生化与分子毒理学社团组织

1992年在大连召开的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第三次学术会议上,有关生化毒理、作用机制以及遗传毒理分子水平的研究报道比重虽然不大,但研究质量和取得的进展却鼓舞人心,对中国生化与分子毒理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993年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贺锡雯教授当选为第一届学会主任委员,并连续担任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由庄志雄教授[11]担任主任委员。2013年第六届主任委员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雯教授[12]担任。

生化与分子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多次与相关学会、研究机构和医学院召开学术交流会及专题报告会。1994年9月在河南巩义市召开第一次学术会议,军事医学科学院孙存普教授报告了《生物因子NO 的功能与测定》,贺锡雯教授报告《细胞色素P450 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周炯亮教授作了生物标志物的综述性报告。

1998年9月在深圳市召开第三次学术会议,周炯亮教授介绍了1998年巴黎国际毒理学术会议的概况,该会议的重要议题为: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建立和测序、危险度评定的新挑战、凋亡的毒理学、生物标志物、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器官毒理学、海湾战争综合征、毒理学未来。

2002年8月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第四次全国学术会议,学术会议的主题是“毒理学与可持续性发展”。

2004年在贵州省召开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内容包括毒理基因组学、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细胞凋亡、信号转导。

2008年11月在广东深圳举行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会议,内容包括miRNA、表观遗传学、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位点、基因沉默技术、细胞恶性转化、肿瘤标志物研究。

2010年7月,中国毒理学会工业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在辽宁省大连市联合举办了以“化学品与健康”为主题的毒理学学术会议。来自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学者围绕着大会主题进行了学术报告,主要有遗传与表观遗传调控的Crosstalk:DNA 修复酶的作用、农药毒理学与登记管理、中国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与风险评价、21世纪的毒性试验、发展毒性测试新策略和基于毒作用模式的健康危险评定、纳米毒理学与纳米产品的毒性评价方法与策略、环境遗传毒性物质暴露与致癌效应评估关键技术、转化医学与毒理学研究等报告,会议不仅反映了当代分子毒理学的最新进展,而且充分展示了中国毒理学的研究成果与进展,为中国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控制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指明了方向。

2012年,在第八届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上,童建教授介绍组学技术在安全性评价、在鉴定遗传毒物、非遗传毒物和致癌物中的应用。陈雯教授报告了《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新策略》,指出基于毒理学替代法的评价体系已经基本确立,通过检测和描绘毒性通路,结合构效关系预测、体外模型构建,有望实现快速准确地评价化学物毒性以及预测其对人类健康产生的效应。蒋义国教授介绍了《МicroRNA 在环境暴露损伤中的作用及标志物意义》,结合自身的研究实例进行深入分析。毒理学通过不断地融入新技术、新方法,为毒理学工作者提供全新的概念和技术,也为环境医学的研究带来新的启迪。

【注释】

[1]顾学箕.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毒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贺锡雯,吕京.我国生化与分子毒理研究概况.卫生毒理学杂志,2000,14(2).

[3]袁五星,林国芳,陈纪刚,等.上海市区健康人群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μ 基因型多态性.卫生研究,1998,27(增刊):24-26.

[4]林国芳,袁五星,谭靖伟,等.上海及邻近地区肝癌和白血病人GSTT1 的GSTM1 基因多态性分析初报.卫生研究,1998,27(增刊):74.

[5]郑玉新,何凤生,陈彪,等.慢性锰中毒易感性与基因多态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9,33:78-80.

[6]徐海滨,贺锡雯,谢佐平,等.氧化乐果和乐果对爪蟾胚胎神经肌肉细胞突能传递的影响.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8,16:329-331.

[7]贺锡雯,张伟华,吕京,等.氰戊菊酯对细胞色素P450 2B1/2B2 的诱导.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9,13:222-226.

[8]邢伟,孙黎光,时利德,等.染铅鼠脑海马PKC 活性与LTP 的相关性研究.卫生毒理学杂志,1996,10:155-156.

[9]阮迪云,徐耀忠,陈聚涛,等.铅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卫生研究,1998,27(增刊):32-35.

[10]戴晓晴,肖杭,石云,等.铅对成年大鼠背根神经细胞钠、钾电流的影响.卫生研究,1998,27(增刊):32-35.

[11]庄志雄(1946—),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1982年获硕士学位,1988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后历任深圳市卫生防疫站副站长,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兼任中山医科大学教授。著有《靶器官毒理学》等。

[12]陈雯(1965—),1987年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学系,1994年在中山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 2001年获博士学位; 1995—1996年在美国国家毒理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 2001—200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癌症研究所做博士后。2005年任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