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牛“水肿病”与栎单宁中毒

2.3 牛“水肿病”与栎单宁中毒

早在1662年梅斯尔(Мaseal)著的《牛的管理》一书中就有栎属植物对动物有毒的记载。1893年康尼温(Cornevin)著的《有毒植物》一书详细记述了放牧乳牛的“壳斗病”(即橡子中毒)。20世纪以来,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法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德国、瑞典、前南斯拉夫、匈牙利、新西兰和中国都有动物发生中毒的报道。受害动物有黄牛、乳牛、绵羊、山羊、马、猪和鹿,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牛栎属植物中毒后期的临床特征为颈部下端的肉垂部和腹部下方、会阴部出现无热无痛的水肿,故称之为“水肿病”。

300 多年来,由于对栎属植物所含毒成分未能确定,毒理机制也未能阐明,因此防治工作成效甚微。

从1962年到2012年的50年间,中国毒理学工作者致力于调查牛栎树叶中毒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在确定早期诊断标准的基础上,于1978年开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段得贤教授的指导下,建立了“高分子的栎叶单宁经胃肠生物降解(活化)产生多种低分子的酚类化合物引起中毒的假设”,通过10 项试验证实了“假设”,阐明了栎属植物毒理机制。研究证明:牛栎树叶中毒病的实质是栎叶单宁中毒。栎叶单宁中毒的机制是:可水解的栎叶单宁,进入胃肠道,经生物降解产生多种低分子的毒性更大的酚类化合物,并通过胃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和全身器官组织,从而发生毒性作用。因此,发挥毒性作用的不是栎叶单宁本身,而是栎叶单宁的代谢产物,栎树叶中毒的实质是低分子酚类化合物中毒[3]。至此,牛栎树叶中毒走上科学防治之路。

在阐明牛栎树叶中毒发病机制的前提下,1983年《牛栎树叶中毒诊断标准与防治原则》得以制定,并通过鉴定作为陕西地方标准。从1992年开始,陕西省畜牧兽医总站和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毒理学分会联合在陕西、甘肃、辽宁、河南等省、市、自治区的发病区推广“陕标”,经过五年的推广和防治,牛栎树叶中毒在中国得到控制,有的地方已经不再发生,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

1997—2002年,在完成栎属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毒理学、防治与利用之后,毒理学工作者们又着手建立了栎单宁毒理学基本框架,对过去尚未研究的领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深入研究,比如栎树叶中单宁细胞的观察,栎叶单宁的结构及其生物降解产物,不同动物栎单宁中毒的病理组织学观察,硫代硫酸钠解毒机制的研究等。

2003—2012年,继续研究栎单宁生态毒理系统的形成与消亡规律,总结防控动物栎属植物中毒的科学原理与基本经验。与此同时,研究栎单宁的比较毒理学,为扩展单宁毒性的研究领域、建立“单宁生物活化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鉴于50年来,中国栎树叶中毒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1982年中国农业部颁发了技术改进二等奖。2013年7月“第九届国际有毒植物大会”上,史志诚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牛栎树叶中毒研究50年》的论文。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有毒植物研究实验室主任帕特尔(Kip E.Parter)向史志诚教授颁发了“终生成就奖”。

图108 学术委员会主任帕特尔向史志诚教授(右一)颁发“终生成就奖”(ISOPP,呼和浩特,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