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化合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预测化合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通过传统的毒理学方法预测和分析一种化合物是否具有潜在的致癌性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而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来进行此项分析则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力。P.Ruiz 等通过使用定量构效关系法(QSAR)对多氯联苯(PCBs)及其代谢产物的致突变性进行研究,其得到的数据与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基本吻合,说明生物信息学方法在预测化合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方面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注释】

[1]徐新云(1963—),主任医师,教授。198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984—1996年在湖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工作,1997—2000年美国NOVA 大学博士后,2000年回国。现任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毒理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毒理学会毒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突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委员,广东省毒理学会常务理事。

[2]AFLP:Amplica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3]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4]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5]生物芯片(Biochip 或Bioarray),是高密度固定在互相支持介质上的生物信息分子(如基因片段、cDNA 片段或多肽、蛋白质)的微阵列杂交型芯片(Micro-arrays),阵列中每个分子的序列和位置都是已知的,并且是预先设定好的序列点阵。该技术起源于核酸分子杂交。由此可见,生物芯片就是在一块玻璃片、硅片、尼龙膜等材料上放上生物样品,然后由一种仪器收集信号,用计算机分析数据结果。

[6]分子生物信息学(Molecular Bioinformatics),是将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应用于生物大分子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分类、检索与分析,以达到理解这些生物大分子信息的生物学意义的交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