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地方性血尿症”的发现
在土耳其、保加利亚、前南斯拉夫、巴拿马、巴西、北美西北部、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的一些山区,牛发生了一种叫“地方性血尿症”的疾病。临床上的突出症状是长期间歇性血尿,并呈现地方流行性无热性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世界各地所报告的牛“地方性血尿症”的自然病例中,绝大多数见于在蕨生长繁茂的牧地上放牧的牛群中,一般在春夏两季采食蕨叶数周至数月后于夏末秋初暴发此病,但也有少数关于舍饲牛采食了含有蕨叶的刈割饲料及舍内的蕨垫草而发生中毒。
根据英国农业、渔业及食品部对1977—1987年233 例牛蕨中毒病例的地理分布的分析,约86%(200/233)的病例发生于威尔士、苏格兰及英格兰西南部蕨分布最多的高地。1990年霍普金斯(Hopkins)统计,除1984年大旱之年发病较多外,每年平均约有20 头牛患蕨中毒[4]。
日本最早牛蕨中毒记载见于1961年三浦定夫的报告。牛的蕨中毒多发生于北海道、东北、北陆、中部及九州地区,特别是在改良草地上放牧的牛群,原因是牧地改良后仅仅得到一时性的蕨清除,但两年以后蕨的根茎发育更为繁茂,牧地上蕨叶覆盖度增加,造成放牧牛大批发病。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对本病认识的逐渐加深,饲养管理的改善及正确的防治,牛蕨中毒在日本的发生逐渐减少。
中国牛“地方性血尿症”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地区域,以贵州、四川、云南、广西、陕西南部及台湾地区最为多见。调查发现牛“地方性血尿症”的发生地区与蕨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密切相关。1964年,四川农业大学张明谦、冯泽光教授首次报告了1962年5—10月发生在牧场的一组奶牛的蕨中毒[5]。36 头奶牛中发病28 头,死亡19 头。1976年,郑明高、徐忠贤等报告了湖南邵阳南山牧场黑白花育成奶牛蕨中毒的两次暴发[6]。一次是1975年6—7月发病6 头,死亡2 头;另一次是1976年5月的一个星期之内竟有320 头发病,经抢救后仍有70 头死亡。1979年,许乐仁[7]等在中国首次进行了试验性蕨中毒的研究。给3 头黄牛饲蕨三个月左右,成功复制出典型的蕨中毒,并对实验病例进行了临床、血液及病理学观察。实验出现“血汗”症状,与当地的所谓牛的“血珠珠病”十分相似[8]。1986年,郑明高对奶牛的试验性蕨中毒进行了研究[9]。
据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家畜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中统计,蕨属植物引起的牛膀胱肿瘤的病例中,复合性肿瘤较为多见,即在一个膀胱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学来源的肿瘤并存。在“复合瘤”中,绝大部分为上皮性肿瘤与间叶性肿瘤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