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人才培养快速发展
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CD)环境毒理学系率先培养环境毒理学研究生,1974年,该系建立了环境毒理学大学本科生教育项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授予环境毒理学学士学位的单位。1990年之后,欧美各国多数著名大学开始设置环境毒理学专业,有的开始环境毒理学方向的本科生教学和培养博士研究生。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山西大学在1994年、1998年和2003年,以环境毒理学为主攻方向,分别获得环境生物学硕士授予权、环境科学博士授予权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00年以来,许多高校的毒理学、环境科学、环境卫生与劳动卫生硕士点、博士点开始设立环境毒理学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2003年由孟紫强主编出版了第一本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毒理学基础》,2005年受中国教育部委托在山西大学举办了“全国高等学校环境毒理学师资培训班”,从而使该课程的本科教学得以推广、普及和规范,促进了环境毒理学教学的发展。
【注释】
[1]第二水俣病,是在日本新潟县发生的汞污染事件。
[2]Committee on Toxicology,Council on Occupational Health,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Evaluation of the present status of DDT with respect to man.Journal of Range Management,1970,23(5):383-384.
[3]孟紫强(1939—),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生态毒理学报》《环境与职业医学》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教学和科研。主编《环境毒理学》《现代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二氧化硫生物学:毒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沙尘暴医学与毒理学》《大骨节病》和《生活方式与健康》等专著和《环境毒理学基础》《生态毒理学》等中国“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普通高校本科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