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破解
2025年08月10日
病因破解
1933年,威斯康星州的一位农民带着一头死亡的小母牛、一奶罐不凝固的血液和大约45 千克腐败的草木樨属[1]植物(这些草是在那些不景气的年代喂给牛的全部饲料),驱车来到威斯康星大学,将这些东西交给了一位早已对草木樨属病感兴趣的生物化学家科尔森(Corlson)。这位生物化学家花了六年时间于1939年从腐败的草木樨饲料中分离出了双香豆素(Dicumarol)[2]。由此,确定双香豆素是引起“翘摇病”的病因。
当草木樨在冬季因不适当的收获受到损坏或者由于霉变败坏时,草木樨原本含有的香豆素分解变为具有延长血凝时间性质的双香豆素。试验证明,当干草中含0.0026%双香豆素时,便能发生有害作用。
1981年,前苏联伊尔库茨克省阿拉斯加区一农庄的肥育牛发生一次草木樨干草中毒,419 头牛中59 头发病,死亡42 头。牛饲喂保存不当的草木樨10~16 天后引起中毒,死亡率80%。哺乳的牛犊常因内出血而死亡。事件再一次证明了霉败草木樨是引起“翘摇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