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可通过食物链(网)富集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POPs 具备四种特性:难降解性或持久性、生物积累性、高毒性和半挥发性,从而导致POPs 全球性分布,对生物圈和人类健康危害很大,其毒性作用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热点。
1998年6月在丹麦奥尔胡斯召开的泛欧环境部长会议上,美国、加拿大等32个国家正式签署了《关于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该公约规定,禁止或削减POPs 物质的排放并禁止和逐步淘汰某些含有POPs 产品的生产。公约中所提出的受控POPs 共16 种(类)。
2000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集下,120 多个国家聚集在南非商讨制定关于抵制12 种POPs 的国际公约(比《关于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少了六溴联苯、林丹、多环芳烃和开蓬)。这12 种POPs 被称为“肮脏的一打”。按其来源和用途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杀虫剂,包括滴滴涕、氯丹、灭蚁灵、毒杀芬、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艾氏剂、六氯苯;第二类是工业用化学品,包括多氯联苯;第三类是二英和呋喃,是工业过程和固体废弃物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
2001年5月22日,127 个国家(包括中国)的代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签署《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并于2004年5月17日正式生效,提出首批控制上述12 种POPs。这些POPs 都属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2008年1月,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放射医学和物理治疗系的科研人员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检测的387 名成年西班牙志愿者的脂肪组织样品中,100%都被检出有一种以上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有滴滴涕的代谢物滴滴伊(检出率100%)、多氯联苯PCB-153(检出率92%)、六氯苯(检出率91%)、多氯联苯PCB-180(检出率90%)、多氯联苯PCB-138(检出率86%)、六六六(检出率84%)等。
为了进一步削减和限制具有POPs 特征的物质,2009年《斯德哥尔摩公约》第四次缔约方大会在受控POPs 名单中新加入九种化学物质(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林丹、六溴联苯醚、八溴联苯醚、十氯酮、五氯苯、全氟辛基磺酸及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酰氟)。
至今,POPs 的种类仍然在不断增加。对POPs 的控制和毒理学研究是环境毒理学学科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注释】
[1]孟紫强,李君灵.二氧化硫生物学研究进展:从毒理学到生理学.生理学报,2011,63(6):593-600.
[2]孟紫强,李君灵.二氧化硫生物学研究进展:从毒理学到生理学.生理学报,2011,63(6):593-600.
[3]陈秉衡,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系(现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卫生学家。
[4]杨文敏,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环境卫生学家。
[5]DOCKERY D W,POP C A,XU X,et al.An assocication between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six U.S.cities.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3,329:1753-1759.
[6]SCHINS R P F,DONALDSON K.Nuclear factor kappa-B activation by particles and fibres.Inhal Toxicol,2000,12(3):317-326.
[7]SEATON A,MACNEE W,DONALDSON K,et al.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acute health effects.Lancet,1995,345:176-178.
[8]张全喜博士和杨振华博士是山西大学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副教授。
[9]郭新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环境卫生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10]宋伟民,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环境卫生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11]卡斯(Flemming R.Cassee),荷兰Bilthoven 国家公共卫生和环境研究所(RIVM)副所长,他在毒理学领域从事研究20 余年,主要兴趣在于空气污染物和可吸入纳米材料对健康的损害效应。
[12]唐纳德(Ken Donaldson),是英国爱丁堡大学女王医学研究所ELEGI Colt 实验室科学主任和呼吸系统毒理学教授。参与编写的还有鲍姆(Paul J.A.Borm),他是德国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大学杜塞尔多夫环境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颗粒物毒理学研究。
[13]赵宇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多年从事纳米毒理学研究。
[1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可模拟体内激素的生理、生化作用,干扰内分泌系统功能,对亲体或其后代产生不良健康效应的一类环境中天然存在或人为污染的外源化学物。
[15]橙色落叶毒剂(又名橙色剂、落叶剂),是一种工业合成的以2,4-二氯苯氧乙酸和2,4,5-三氯苯氧基乙酸为主要成分但含有二英的液体化学物。可毁坏硬木树和其他落叶树以及木薯与香蕉树,同时导致二
英对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