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放射毒理学
人工放射性核素是指利用反应堆的中子流和加速器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人为制备的放射性核素。应用人工方法可得到所有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已经得到的人造放射性核素有近千种。它们有的放出β 射线,有的放出正电子,有的同时有γ 射线相随放出,有少量重元素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放出α 射线。
放射毒理学(Radiotoxicology),又称放射性核素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也是放射医学和放射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1]
放射毒理学主要研究:
第一,放射性核素[2]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吸收、分布、转移和排出过程)、生物转化(代谢)以及其动力学模式;
第二,放射性核素内照射作用的特点、损伤规律、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减少体内放射性核素的医疗措施,包括阻吸收和促排等;
第四,研究辐射对生殖、遗传物质的损伤、近期和远期效应,即致突变性、致畸性及致癌性和促排药物,以及人体效应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为提出接触放射性核素的安全剂量及卫生标准,并为核医学、放射化学的应用及核动力的利用中防止放射性核素的污染,提供防护、急救和治疗措施。
放射毒理学与放射医学都是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放射性核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学科,但放射医学主要通过核试验及动物试验来研究核污染的毒作用。而放射毒理学研究的重点主要是:
第一,核素对机体造成的效应和机制;
第二,探索放射性作用于机体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并设法排除;
第三,定量评定剂量-效应(躯体、遗传)或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放射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放射毒理学与毒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其共性都是在探讨外源性毒物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其损伤效应和剂量、时间、结构的关系,为预防、危险预测提供生物学依据。研究手段、方法以及观察指标也都大致相同。其特殊性在于放射毒理学主要是研究放射性核素所释放的射线或粒子等物理因素的内照射危害,即辐射毒性。除少数半衰期极长的放射性核素如铀、钍等外,化学毒性是不重要的。
放射毒理学与核物理学、放射化学、辐射剂量学、辐射防护学、放射生物学、放射卫生学等密切相关,彼此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