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中国放射毒理学社团组织

3.4 中国放射毒理学社团组织

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于1993年成立。1993年12月,中国毒理学会成立大会及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放射毒理学的开创者吴德昌院士当选为中国毒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叶常青研究员当选为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历经了五届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叶常青研究员,2000年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刘国廉[5]研究员担任,2004年之后的第四、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由朱茂祥[6]研究员担任。

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先后举办了10 次全国会议,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会活动。

1994年9月,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放射卫生专业委员会与科技情报网等四家联合在广西南宁举办了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学术会议。

此外,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氡水平、效应及危害评价专题讨论会”“环保型防氡内墙漆成果鉴定会”“室内环境学术研讨会”和“天然辐射与控制研讨会”。编制《放射性碘污染事故时碘化钾的使用导则》(国家标准GB/T16138—1995)。编写《环境氡的危害与防护》中国毒理学通讯1998年特刊。编写了《贫铀武器危害与防护研究》。组织专家参加在芬兰举行的第十次国际毒理学大会。

【注释】

[1]刘国廉,樊飞跃,叶常青.我国放射毒理学研究概况及其发展动向.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20(1):1-3.

[2]刘树铮(1925—2012),教授,著名放射生物学家,中国辐射兴奋效应理论奠基人。湖南长沙人。1945年考入湘雅医学院,1951年到天津第一军医大学工作。曾任天津第一军医大学内科助教、医师,长春第一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讲师,吉林医科大学放射生物教研室副主任、讲师、副教授,白求恩医科大学工业卫生系、放射生物教研室系主任兼室主任、教授,白求恩医科大学校长,卫生部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白求恩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卫生部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还编著了《低水平辐射兴奋效应》《辐射免疫学》和《医学放射生物学》。

[3]朱寿彭(1931—),浙江杭州人。曾留学前苏联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从事放射毒理研究。现任苏州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组建苏州医学院放射毒理学教研室,创建了放射毒理学内照射学科体系,为核素用于提高抗癌作用的临床应用做出了贡献。发表论文180 余篇,主编的《放射毒理学》获优秀教材一等奖。

[4]叶常青(1933—),上海市人。1956年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即分配至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放射毒理与防护研究。曾任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3年和1995年分别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七部专著的编写,并担任主编或副主编,是五项国家标准或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起草人。曾任中国毒理学会秘书长、理事长(1997—2005)。

[5]刘国廉(1938—),中国著名放射毒理与卫生防护的研究专家。福建仙游人。1960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任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二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细胞毒理学》。

[6]朱茂祥(1966—),核辐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湖南常德人,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1992年以来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从事放射毒理与医学防护研究。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