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毒性病理学

4.4 毒性病理学

毒性病理学(Toxicologic Pathology),是病理学与毒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毒物对机体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毒性作用所引起形态、功能改变的特点及其规律,阐明毒物对机体的危害特点,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构成毒性病理的多学科的元素,包括自发性和实验诱导的形态和功能的变化,环境暴露,病例报告,以及风险评估和调查技术。

中毒病理检验分为三个阶段(水平),即大体(整体和器官)水平、光镜(细胞)水平和电镜(亚细胞)水平,使研究由“宏观”走向“微观”。三种检验水平是互相联系的,没有大体水平检验基础,很难做好光镜检验;如果光镜检验基础不佳,电镜检验也会受到影响。鉴于各种检验水平对实验动物、实验材料、实验动物组织标本的处理技术条件和方法以及试剂质量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验设计时应确定检验水平,选择检验手段,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和可靠。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已在原有的尸体剖检、活组织检查和光学显微镜组织学检查等传统方法基础上有了较快的发展。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建立和随后发明的生物组织超薄切片技术、超低温切片技术、X 线、放射自显影、细胞化学、组织化学、免疫电镜和扫描电镜等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使病理学的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到亚细胞水平的分子水平,于是中毒性病理学也从传统的病理学中衍生为一门分支学科。

毒性病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鉴于它潜在的研究前景,已引起世界众多国家的毒理学家和病理学家的高度重视,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在毒性病理研究中,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形态或功能等各项指标的改变,来阐明外源性毒物对机体的作用。在慢性中毒研究中,由于毒性病理检验指标可反映毒物作用引起的累积性病变以及该指标能较敏感显出毒物作用的影响,因此通常将中毒病理检验作为必须进行的实验室检查项目。特别是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为中毒病理的检验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手段。

1980年以来,有关毒性病理学的专著相继出版,如加利(C.L.Galli)等著的《中毒病理学》(1980),格拉斯特(J.R.Glaister)等著的《中毒病理原理》(1986年),戈比纳辛(C.Gopinath)等著的《实验中毒病理图谱》(1987年),哈斯奇克(W.М.Haschek)等著的《中毒病理手册》(1991)。

中国动物中毒病理的研究起步于1984年,朱宣人[4]提出“毒草病理学”新概念,即按植物毒素对靶器官的特殊毒性作用,从病理学角度研究有毒植物,为动物中毒病理的研究开辟了良好前景。中国农科院兽医研究所刘绪川研究员继朱宣人教授之后,继续招收动物中毒病理研究生。1996年,丁伯良[5]所著的《动物中毒病理学》,上篇为基础中毒病理学,阐述中毒病理学的概念及研究方法、中毒病理生化基础、细胞受损的生化机制、毒物的致癌作用和毒物的危险度评价;下篇为临床中毒病理学,从脏器水平、细胞水平和亚细胞水平上介绍了有毒植物、环境污染等六大类50 余种毒物对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毒作用。

国际上出版的《毒性病理学》(Toxicologic Pathology)杂志,为毒理学家和病理学家及时了解病理同行评议的进展提供了平台,涉及通过药理、化学与环保药剂、工业中间体、辐射、内源性物质、外源性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所引起的病理学变化。

图168 毒性病理学杂志与学科专著(1.《毒性病理学》杂志,封面;2.丁伯良著的《动物中毒病理学》,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