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生态毒理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1974年5月,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了北大西洋公约科学委员会生态毒理学学术会议,着重讨论了重金属和有机卤素化合物的毒性效应。

1975年,作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一部分的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lobal Environmental Мonitoring System,GEМS)正式成立,其主要目标是对生态系统的安全进行评价,以提供一个更好的全球灾难预警系统。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开展的“人类和生物圈”(Мan and Biosphere,МAB)的14 个项目中,有两项属于生态毒理学研究。

1983年,中国学者吴玉霖等研究发现藻类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软体动物特别是贝类易在体内累积各种污染物[11]

1987年,山西大学孟紫强教授编著《生态毒理学》教材(由山西大学印刷厂印发)(图55),并于1988年在中国首次为植物学硕士研究生开设“生态毒理学”课程[12]

1988年,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了第一届欧洲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并一直延续至今。

1989年,美国学者约翰·凯恩斯[13](图56)在《环境与毒理化学杂志》(Environmental and Toxicological Chemistry)发表论文,将生态毒理学定义为研究任何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毒性试验的科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毒理学得到快速发展,研究重点集中在微量毒物的长期效应、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风险评价三个方向。

图55 孟紫强与《生态毒理学》教材

图56 约翰·凯恩斯

1992年,《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杂志由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 Link)公司出版发行。

2003年,荷兰的范·斯特拉伦(Van Strallen)发表论文,认为生态毒理学已经变为胁迫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