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多态性检测技术

基因多态性检测技术

在生化毒理学和分子毒理学研究中发现,一些多态性基因成为许多疾病的遗传危险因子,与疾病的病因、易感性、预防、治疗及预后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法、单链构象多态性法、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法、顺序特异寡核苷酸法、PCR-荧光法、PCR-DNA 测序、基因芯片法、AFLP 法[2]、DGGE 法[3]、RAPD 法[4]

DNA 序列上有许多涉及Ⅰ相和Ⅱ相代谢反应的特定基因。这些DNA 序列的多态性可影响化学物在体内的代谢增毒与灭活过程,进而影响到机体对它们的易感性和疾病的发生。一般来说,化学物在Ⅰ相反应酶(如CYPs:细胞色素P450)的作用下氧化成活性中间产物,而Ⅱ相酶(如GST、N-乙酰转移酶、NAT)通常介导体内物质与这些活性代谢物的结合反应,使它们灭活或者易于排出体外。未被灭活的活性代谢物可与DNA 反应形成DNA 加合物,如果这一加合物损伤未被修复,则有可能导致机体损伤或者体细胞突变的发生。对于基因决定的具有高Ⅰ相反应活性和低Ⅱ相反应活性的个体,其体内可产生较多的活性中间代谢物并出现较高水平的DNA 损伤。相反,具有低Ⅰ相反应活性和高Ⅱ相反应活性的个体则可能出现较低水平的DNA 损伤。对Ⅰ相和Ⅱ相代谢反应酶表达和调节的共同作用,以及这一过程在靶器官细胞内的平衡是影响个体对外源性化学物易感性的重要因素。

徐新云等在研究代谢酶基因CYP2E1、CYP1A1,IL-4 基因多态性与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易感性的关系中发现:CYP1A1基因(rs1048943)SNP 检测三氯乙烯患者组中G 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CYP2E1 基因-1053 C→T 检测三氯乙烯患者组中T 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IL-4 基因-588 C→T 位点(rs2243250)检测三氯乙烯患者组TT 纯合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CYP1A1、CYP2E1 和IL-4的基因多态性可能是TCE 药疹样皮炎患者易感性差异相关的遗传学因素之一。叶榕等研究CYP2E1 基因多态性与苯中毒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发现:男性携带c1/c2 基因型者患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为c1/c1 基因型的3.5 倍(95%CI 1.010~12.382),携带CD 基因型者患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是DD 基因型的4.0 倍(95%CI 1.704 ~15.374)。男性携带c1/c2 或CD 联合基因型患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为c1/c1+DD 联合基因型的7.8~13 倍。苯中毒组基本工龄高于苯接触组,防护措施状况差于接触组,差异有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