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的发现

精子的发现

1677年,荷兰医学院学生哈姆(Hamm)在淋病患者的精液中首次发现了精子。荷兰人安东尼奥·列文虎克用原始的显微镜证实了这一观察。他观看了精子细胞在精液中游动的情况。他假定,这些细胞中每一个都是一个微动物,或者就人类而言,是一个小矮人——即一个微小的含有雄性自身的小模样。那时科学家还不了解精子和卵子相结合才能受孕的事实,而认为卵子(有人认为是精子)中已含有一个或几个微小完成了的人,而另一方只不过是起促进作用罢了。列文虎克的关于雄性生殖细胞的发现引起了一场轰动,其矮人理论很可能在21世纪占统治地位,见图68。

图68 睾丸曲精小管生精过程

图69 精子突破卵子瞬间

在当时,由于缺乏显微镜,对精子和卵子的观察皆难详尽,因而后来相继提出了“卵源论”和“精源论”的学说。精源论和卵源论的论战,一直持续到1876年赫特维希(O.Hertwig)发现了动物的受精现象为止,这一现象阐明了新个体的发生是源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见图69。然而,用实验来说明受精机制则从19世纪末才开始。20世纪初,伊万诺夫(Ivanov)成功地把人工授精术应用于家畜,使有关精子的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到20世纪40年代,由于低温生物学的发展,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精液冷冻技术得到了普及,特别是由于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实验手段与技术的发展,有关精子的研究也有了更大的进步。

1951年,张明觉和奥斯丁(Austin)分别以家兔和小白鼠为对象研究受精时发现,精子的受精必须在雌性生殖道内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具备突破卵子外膜的能力,并把这一现象称为“获能”(Capaci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