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的发现

病因的发现

为了查明“羊瞎眼病”的病因,陕西省畜牧厅于1962—1963年组织专家组对“羊瞎眼病”进行病因调查、临床检查和药物试治工作。调查报告中曾怀疑有牧草中毒、传染因素、寄生虫因素、炎症和青光眼,并对发病地区的植被状况进行了调查,但未能得出结论。

1975年,曾参加1962年调查的专家组成员孟庆波研究员[11]在陕西省淳化县卜家公社城前头第三生产队偶然发现暴发的“羊瞎眼病”。经调查发现病羊采食了从黄花菜之乡——大荔县购回的黄花菜根而发病。为了证实黄花菜根的毒性,孟庆波自费购羊进行人工发病试验,证明病羊系采食黄花菜根后中毒所致,从而揭开了“羊瞎眼病”之谜[12]

此后,西北农业大学进行人工饲喂试验,发现陕北吴旗县的小黄花菜(H.Minor)根可引起典型的中毒症状,而黄花菜(H.Citrina)根则不显中毒症状,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小黄花菜根是陕北“羊瞎眼病”的真正病因。

1979—1982年,王建华[13]通过山羊、家兔、小白鼠中毒试验和萱草根素的分离鉴定,对萱草属植物六种根的毒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野黄花菜(H.Altissima)根和北黄花菜(H.Lilioasphodelus)根中均含有毒成分——萱草根素,并能使动物发生瞳孔散大、失明、全身瘫痪、尿闭等典型的中毒症状。而黄花菜(H.Citrina)根、萱草(H.Fulva)根、长苞萱草(变种,H.Fulra)根和千叶萱草(变种,H.Fulra)根中不含萱草根素,无毒。从而证明不同种的萱草根的毒性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取决于其根中是否含有萱草根素[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