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军事毒理学与军事卫生毒理学
军事毒理学(Мilitary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的概念和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军队平战时环境因素和军事作业中外源化学物特别是化学武器的有害作用及机制、防治和急救措施的科学。
军事卫生毒理学(Мilitary Hygienic 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军事毒物及相关环境因素对机体的有害作用、作用机制及为促进部队指战员健康提出防治措施的科学。
军事毒理学与军事卫生毒理学源于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卫生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军事毒理学与军事卫生毒理学是适应现代军事斗争、和平时期军队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是军事毒理学和卫生毒理学的交叉融合发展形成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规模使用的毒剂有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苯氯胂、氢氰酸、芥子气等,多达40 余种,毒剂用量达12 万吨,伤亡人数约130万,占战争伤亡总人数的4.6%。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时首次使用芥子气和光气,仅在1936年的1—4月间,中毒伤亡即达到1.5 万人,占作战伤亡人数的1/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交战双方都加强了化学战的准备,化学武器贮备达到了很高水平。各大国除加速生产和贮备原有毒剂及其弹药外,并加强了新毒剂的研制。其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是神经性毒剂。在亚洲战场,日本对中国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上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武装冲突不断发生,由于化学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对参战人员的医学防护就成为军事后勤卫生保障的重要研究课题。
化学武器是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的非常规武器。但是,只要有战争,化学武器的威胁就存在,变相(如贫铀弹)、变种的化学武器也会不断产生。和平时期出现的恐怖主义者使用化学弹袭击,以及各国军队的自身建设,有许多毒理学的课题有待于攻克。因此,军事毒理学与军事卫生毒理学仍然是国家经济生活、立法、医疗保障、环境改善、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学科领域。
未来军事毒理学与军事卫生毒理学的研究,主要是阐明军事环境因素的有害作用,包括毒性作用的性质、发生的规律及其机制,以及评价此种有害作用的方法;重点研究化学武器的性质、中毒机制和毒理作用,特别是研制有效的防护和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