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毒理机制
2025年08月10日
研究毒理机制
在评估一种化合物的危险性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了解该化合物的毒作用机制。而传统的毒理学实验既耗时又难以确定毒作用机制,微阵列技术将有助于对化合物毒性进行分类。该技术允许在对化合物作用机制细节不够了解的情况下跳过复杂的毒性反应过程,直接从许多基因作用方式中比较基因表达的“触发点(Hit Point)”,从而找出在不同剂量和时间点都表达的共同基因谱,而这可能与某些类型的毒性暴露和某些疾病有一定联系。在对毒作用方式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再对大量化合物进行检测,最终可以在对基因表达模式了解更细微但又可区分的基础上鉴定出许多毒作用机制亚型。当数据积累足够多时,就可将一种未知毒性的新化合物的图谱与已知的基因轮廓图进行比较,并预测其属于哪一种毒作用类型。在此初筛基础上,可进一步通过实验直接证实或修正毒作用方式或毒理学结果。如Harries 等利用Clontech 公司的人类毒理基因微阵列Ⅱ芯片研究人肝细胞HepG2 在不同时间暴露于不同浓度的乙醇和四氯化碳后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情况,以探究这两类致肝损伤毒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毒作用机制的肝毒素导致相应特异的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