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简史
由毒物引起的急性中毒是威胁人类的一类特殊疾病。追溯人类5000年的发展史,人同有毒物质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古代中毒救治的历史经验和近现代急诊服务、急救学、急救护理学[31]和国际急救护理的经验为临床毒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临床毒理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毒理科学方法进入临床实践的历史。临床毒理学是在毒理学和药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分支学科。长期以来,临床毒理学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药物在人体内的不良反应,对药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根据毒理学、药理学的理论,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的机制和药物的相互作用,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安全有效地开发新药、安全合理地使用治疗药物的目的。
早期的研究集中在药物、农药及工业化学物质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诊断和治疗方法。随后多以中毒患者为对象,对过量接触人群进行临床生化、生理方法的研究。必要情况下也复制动物中毒模型,探索中毒机制和解毒药,为中毒的早期诊断、急救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成果还为防治药源性疾病、职业中毒和事故性中毒提供科学依据。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反应停事件之后,已有38 个国家建立了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世界卫生组织从1968年以后建立了国际药品监测计划,有力推动了国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临床毒理科研工作的开展。
作为毒理学分支的中毒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与卫生毒理学、职业病学、药物性疾病、中草药中毒、军事毒理学、防化医学、急诊医学和蛇毒学等的内容存在大量交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不断发展,化学产品层出不穷,人们接触毒物的机会日益增多。急性毒物中毒成为急诊科和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1—200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中国25 家综合性医院的统计显示,发生急性中毒人数占同期急诊的1.32%,化学品中毒排第一位,镇静安眠药类中毒第二位,农药中毒排第三位。急性毒物中毒常影响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严重者可表现为昏迷和心衰、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临床毒理学的发展与中毒控制中心(Poison Control Center,PCC)的发展相辅相成。当20世纪40年代欧洲的一些社团组织成立以医院为基地的中毒抢救治疗机构之后,1953年美国芝加哥成立了第一个中毒控制中心。1978年美国的中毒控制中心发展到650 多家,后来通过地区重组、合并和资质认证,减少到不足100家。中毒控制中心的专家为中毒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各类化学品的具体成分和中毒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为提高中毒救治率发挥了重要作用[32]。
长期以来,临床毒理学家在各种急性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建立了阻止毒物继续作用于人体及维持生命的救治原则。对急性中毒的救治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复苏和稳定生命体征。第二阶段:中止毒物对机体的侵入,切断毒源,清除毒物。包括脱离中毒环境,脱去染毒衣服,清除存在胃肠道内、皮肤表面、眼睛等处的毒物。第三阶段:及时正确使用特效解毒药物。第四阶段:对症和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此外,还可使用特殊治疗手段(如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交换、换血等血液净化疗法),加快毒物排出,缩短毒物作用时间,减轻机体损伤程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毒物对机体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