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行为毒理学
行为毒理学(Behavioral Toxicology),又称神经行为毒理学(Neurobehavioral Toxicology),是研究环境中毒物、生物物质、物理因素对实验动物和人的行为有害影响的一个毒理学分支学科。
行为毒理学运用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神经生理学方法,研究这些有害因素(尤其是神经系统)在低剂量时对精神活动及神经生理功能方面的影响。
早在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就开始将改良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等行为方法应用于毒理学研究之中。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将条件反射用于毒理学。对这种行为变化尽管有过不少争论,但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有了共识,使行为毒理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1962年戈德宝(Goldberg)等人的著述描述了工业溶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行为毒理学的开端。1967年白尔德(Beard)和尔圣因(Wertheim)提出的报告,阐述人体暴露在一氧化碳的低浓度之下,对于其从事实验室的工作有所伤害。1974年江森(Johnson)等人研究车辆排出的一氧化碳对于一个收费站的人员行为的影响,发现上班前与下班后行为的变化与碳氧血红蛋白的增加有关。
20世纪80年代,行为毒理学开始用来评价毒物对人体的影响,特别是用来评价孕期接触化学物质对子代的影响,从而出现行为致畸学。
1986年,中国引入世界卫生组织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NCTB),使之中文化,制成中文版本。1988年首次研制出中文化神经行为评价系统(NES-C1)用于检测工人神经行为功能。在此基础上,于1992年和1998年分别发展出性能更为良好的第二代(NES-C2)和第三代(NESC3)中文化神经行为测试评价系统。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对接触二硫化碳、铅、稳态磁场、视频作业人员用神经行为方法进行了测试[4],从而开创了中国神经行为毒理学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