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是一种全身性毒物的发现

二氧化硫是一种全身性毒物的发现

一般认为呼吸器官是二氧化硫作用的靶器官,所以对其他系统毒性作用的研究甚少,直到2001年孟紫强研究组研究报道二氧化硫及其衍生物(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混合物,摩尔比为3∶1,下同)是全身性毒物以后,对呼吸之外器官的毒理学问题才开始受到广泛重视。

1982年,海德尔(Haider)等研究证明,豚鼠暴露于26 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以后脑组织脂质过氧化增加;1985年他又报道,引起心脏脂质过氧化增加。

1998年,孟紫强研究组开始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二氧化硫衍生物亚硫酸氢钠或焦亚硫酸钠对大鼠脑细胞、背根神经元和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发现二氧化硫衍生物引起细胞钠、钾、钙离子通道电流增加。2010年他们研究发现二氧化硫吸入可降低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2001—2003年,孟紫强研究组研究报道,二氧化硫及其衍生物可引起小鼠多种器官(肺、脑、心、肝、胃、脾、肠、肾、睾丸)脂质过氧化损伤及抗氧化酶活性改变、抗氧化水平降低,提出二氧化硫是一种全身性氧化损伤剂和全身性毒物,从此开启了二氧化硫及其衍生物对多种器官毒理学作用的研究。继之,他们报道二氧化硫及其衍生物可引起小鼠多种器官组织细胞DNA 损伤(2002,2003)和蛋白质氧化和DNA-蛋白质交联(2006),进一步证实了二氧化硫及其衍生物是一种全身性毒物。2006年他们报道,二氧化硫吸入可引起小鼠脑、心、肺、肝、脾、肾、睾丸等多种器官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从形态学改变证明二氧化硫是一种全身性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