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牛“气喘病”与黑斑病甘薯中毒
2025年08月10日
2.6 牛“气喘病”与黑斑病甘薯中毒
美国于1890年首次发现牛的霉烂甘薯中毒,主要表现为“肺气肿”。之后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南美洲的一些国家也相继发生。日本熊本县于1905年发生并蔓延到日本各地。1937年,甘薯黑斑病从日本传入中国东北、华北等盛产甘薯的地区。随之陆续发生牛、绵羊、山羊和猪的霉烂甘薯中毒。1951—1953年中国河南省大面积暴发甘薯黑斑病,死亡耕牛万余头。中国农业部组织专家组研究发现,家畜采食黑斑病甘薯后,发生以急性肺水肿与间质性肺泡气肿为特征的中毒病,并将其定名为“黑斑病甘薯中毒”。据统计,1950—1989年,仅河南、辽宁、陕西等12省114 个县就有64095 头牛因饲喂了黑斑病甘薯发生中毒,死亡3560 头。
1960年,日本学者庄保忠三郎从霉烂甘薯中分离出甘薯酮(Ipomeamarone),经皮下注射或口服给大白鼠和家兔的毒性试验,中毒的多半死亡,自此确定了霉烂甘薯中毒的原因与甘薯酮的毒性有关。
后来的研究证明,牛甘薯黑斑病中毒是由于牛吃进一定量有黑斑病的甘薯后,发生以急性肺水肿与间质性肺泡气肿、严重呼吸困难以及皮下气肿为特征的中毒性疾病,俗称牛气喘病、牛喷气病。甘薯黑斑病的病原性真菌除长喙壳菌外,还有茄病镰刀菌、爪哇镰刀菌以及甘薯软腐病、甘薯象皮虫病等也可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