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物毒性的早期发现与研究

颗粒物毒性的早期发现与研究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科学家主要对工业环境中的煤粉尘、石英和二氧化硅三种颗粒物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为颗粒物毒理学的产生、为大气环境颗粒物毒理学研究的崛起奠定了科学基础。

1950年,英国煤炭局组织流行病学家、医务人员、病理学家和放射科医生研究煤矿粉尘和煤尘肺病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总呼吸粉尘量与疾病的形成最相关,确定呼吸性煤粉尘的标准为7 毫克/立方米。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成立(1999年关闭),该组织对推动颗粒物引起疾病的研究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些研究都基于这样一种假设,石英是煤尘的主要致病成分。

1969年,瓦格奈尔(Wagner)提出颗粒物剂量学的现代概念,并证明青石棉可诱发大鼠产生间皮瘤。

1970年,器官培养技术也开始被应用于颗粒物毒理学研究。例如,美国佛蒙特州立大学的莫斯曼(Brooke T.Мossman)应用仓鼠气管培养研究石棉的效应及其分子机制达30年之久,建立了氧化应激理论。